重阳画“菊”:安博阅读空间“探寻博物馆里的那些花儿”第三课活动报名啦!

创建时间:2020-10-21浏览次数:2128

一场秋雨一阵寒风,转眼寒露已过,秋意渐浓,百花虽已凋谢,却到了赏菊的好时节。菊花又名黄华、秋芳、霜英、寿客,花形优美,淡雅傲霜,姿态清幽,深受国人喜爱。菊又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自古便被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歌颂。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便在《离骚》中有言“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东晋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了菊花超凡脱俗的品性,从此菊花便有了隐士的灵性。唐代诗人孟浩然吟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代表吉祥、长寿,到了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中国人总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感叹“菊花”清寒傲雪、顽强不屈的品格。

菊花不仅具有唯美的观赏价值,还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历代文学艺术家以“菊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珍品,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安徽博物院中也珍藏了一批与“菊花”相关的文物精品。让我们先一同来看看吧!

唐寿州窑黄釉印花枕安徽博物院藏

枕为箱形,底留有一圆形通气孔。黄白色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施晶莹透亮的黄绿釉,底部未施釉。枕面中央印菊花纹,器形典雅,为唐代寿州窑典型的黄釉瓷器。唐代寿州窑瓷器多为素面,因此印有花纹的的寿州窑瓷器颇为珍贵。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镂空香熏安徽博物院藏

香熏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炉身呈圆筒形,平底,下承三只花瓣形足。炉盖为半球形,顶部镂空饰菊花纹,其下刻三层重叠的二十四峰,峰间镂十六个小圆孔,盖下口沿处刻划弦纹二道。整个香熏造型浑圆饱满,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纯正匀净,瓷质细腻坚实。

根据同墓出土的包绶墓志记载:包绶为北宋名臣包拯次子,卒于崇宁四年(1105年),此香熏使用痕迹明显,应为包绶生前使用之物,所以这件香熏的年代应不晚于1105年。

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花卉纹碗安徽博物院藏

  此碗尖圆唇,小侈口,敞口,斜曲腹,小圈足。胎呈浅灰色,细而坚硬。青绿釉泛黄,釉色匀净,晶莹透亮,积釉处有许多小气泡,圈足周围有姜黄色斑块,施满釉。外壁刻竖道纹,内壁刻印旋轮式团花和缠枝菊花纹。陕西耀州窑烧造。有学者认为此件器物的年代应属北宋。

明陆逵菊石图轴安徽博物院藏

陆逵,字仪吉,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人。工画人物及花草。

此画是幅典型的兼工带写的作品,以工意为主,画面描绘的是古木上寥寥枫叶与顽石上菊花芳姿相映成趣的场景,场面精致。画面构图布局平中见奇,枫树高大之势仅绘头尾便可见之,树木和石头工细中兼顾写意情趣,枫叶和菊花则是工笔设色,描绘细腻,设色与实物接近。整幅画面充满宋人院体工笔画的富雅工细,又不失文人画的野逸气韵。

清 菊花石砚 安徽博物院藏

菊花石制,色褐,随形。砚面有两处天然纹理形似菊花,并随形雕出菊花枝叶;后部浅刻墨池,上方深镂葫芦形水池,整体造型似一幅写意菊花图。菊花石产于湖南浏阳一带,石质较硬,不利研墨,但其纹理独特而受文人喜爱。

又到一年的重阳节,这个周末不妨和家人一起来安徽博物院,参与本期安博阅读空间“探寻博物馆里的那些花儿”活动之“东篱高士:采·菊”,与老师一起赏“菊”、品“菊”、画“菊”,欣赏“菊花”多样风采,感受不一样的重阳佳节。

授课教师:

活动时间:2020年10月24号

上午:09:30—11:30(青少年场)

下午:14:30—16:30(成人场)

活动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多媒体教室

活动对象:

青少年场(6—15岁)(此活动为重阳节专场,欢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孩子一同来参与体验)

成人场(16岁以上)

活动环节:

(一)展厅参观:欣赏“菊花”相关文物

(二)知识课堂:学习“菊花”相关知识

(三)互动游戏:问题抢答

(四)美术课堂:学画“菊花”

(五)合影留念

活动报名:活动免费参与。活动报名通道将于10月21日16:00准时开启,届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即可。

青少年场

成人场

欢迎加入安博阅读空间活动群,了解更多活动详情

(如二维码到期或群成员暂满,可添加微信号:17310241650(傅老师),再行加群。)

温馨提示:

1、关于预约:

根据活动预约管理原则,活动采取预约报名制度,一个名额只许一人参与,没有报名不能参与此活动。如因故不能参与,需在报名截止前一天取消,否则视为占用他人报名资格,等同于无故不到。

凡成功预约且无故不到或迟到2次以上(含2次)者,将取消其今后一年度内的活动预约资格。

2、凡参与活动者,请提前通过安徽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并且佩戴口罩,保持距离,有序入场。

3、咨询电话:0551——63736677

重阳节知识小链接: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文学记述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