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突出展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变革作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远的社会、科技和环境变迁,本年度主题关注了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为世界指引航向并做出贡献。博物馆不只是保存藏品的空间,更是主动塑造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参与者。

本年度博物馆日主题继续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针对目标中的第8、9、11项:

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博物馆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并提供为社会赋能的教育活动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
青年的力量将为打造未来博物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推动和应对不断变化世界的驱动力。围绕“青年力量”主题将探讨如何在博物馆未来建设中加强青年参与,通过社会教育等多样化公共服务项目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解过去的窗口、反思当下的工具和塑造未来的平台,以促进博物馆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通过培养创造力,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博物馆推动创新并提升可及性。
主题将探讨如何使博物馆成为创造和保护文化、观众参与、教育以及高效运营的创新前沿。随着技术进步推动社区快速变革,加之远程教育的兴起,博物馆有机会运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提升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改善运营成效。博物馆应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满足或预测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其核心体验中文化表达的力度与真实性。
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博物馆作为促进包容性、适应性及遗产保护的文化中心,致力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博物馆不仅关注物质遗产,也应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发挥动态作用。非物质遗产凝聚了文化身份的精髓,彰显深厚且多元的文化背景。面对城市和社区的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迁移、社会模式突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快速变革,博物馆应勇于探索新策略和新实践,为文化遗产及其所依托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展览
    最新活动
  1. “安博鉴真”5·18国际博物馆日公益鉴定特别活动

    活动时间:2025年5月18日上午9:30至11:30

    活动地点:安徽博物院(庐阳馆)文博讲堂

    鉴定范围:金属器、陶瓷器、书画、玉石器、杂项等

    在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为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引导合法收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将于5月18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安博鉴真”5·18国际博物馆日公益鉴定特别活动,期待您前来参与!

  2. 初心如磐,第三届“延乔杯”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解宣传展示活动

    指导单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学联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共青团安徽省委学校部、安徽省学联秘书处、共青团安徽大学委员会

    参与对象:安徽省内高校大学生(个人或学校统一组织报名均可)

    活动内容:以“馆校携手 初心永续”为主题选择讲解内容,讲解展示素材可围绕安徽地区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任务与革命英雄事迹;也可围绕省内珍贵革命文化遗产(文物、遗址、人物、事件等),讲好文物故事,讲述当代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安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馆校共建成果等。

  3. 讲座预告|甲骨文中的殷商文明

    讲座时间:2025年5月17日14:30

    讲座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一楼报告厅

    主讲嘉宾:刘源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甲骨文作为商王朝时期刻写于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商周之后,甲骨文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直至1899年由王懿荣等学者重新发现,使得甲骨文逐渐为世人所知。又经刘鹗、罗振玉等学者搜集整理,甲骨学逐渐成为显学。2017年,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体现了其世界性的文化价值。
    为纪念19世纪末这一改写历史研究的重大发现,安徽博物院携手天津博物馆,精选134件套展品,举办了“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题展”,邀请大家在龟甲兽骨的裂痕间,一起触摸文明的脉络;在卜辞爻象中,破译隐藏的文明密码。展厅里还有互动游戏和数字光影技术,让你仿佛穿越时空,和商王来一场面对面的文明对话。

  4. 模范之道——铸造之谜

    活动时间:2025年5月18日

    上午场9:30—11:00(20人)

    上午场9:30—11:00(20人)

    活动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二楼徽学堂

    活动对象:青少年场(7—14岁)

    “一器所成,百匠之工”——解密青铜器的“诞生日记”。本期活动将带领孩子们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比如范铸法、失蜡法等,并结合馆藏青铜器,分析器型与纹饰的铸造逻辑。

    精品展览
  1. “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开展时间:2024/5/1 -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3楼

    本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展览以“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构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与辉煌成就,深刻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与独特贡献。

  2. 煌煌商邑 契刻千年——殷商甲骨文主题展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天津博物馆

    展出时间:2025/4/18 - 2025/8/17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西2楼

    130+件展品组团出道!商朝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大公开——占卜天气、记录战争等,还有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完整记录之一。快来破译老祖宗的“加密文件”!

  3. 潘玉良艺术展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展出时间:2025/4/10 -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庐阳馆东2楼

    130余件展品动态呈现潘玉良精品力作,除《春之歌》《双人袖舞》等经典名作外,更首度公开潘玉良私人藏画、藏书及生活物件,全方位解码其“合中西于一冶”的创作理念。

  4. 大美黄山——黄山主题绘画特展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中国美术馆

    展出时间:2025/3/29 - 2025/5/18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5楼

    古今艺术大咖的黄山battle!从渐江的冷峻山水到刘海粟的泼墨狂想,100+名画带你云登顶。不用爬山也能get“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震撼视角!

  5. 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 安徽省水利厅 | 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

    展出时间:2023/11/15 -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老馆)西一楼

    展览共分为“千年夙愿”“百年伟业”“精神丰碑”“时代华章”四个部分,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淠史杭灌区修建的历史背景、工程规模、伟大历程以及建成之后发挥的巨大效益。第一部分“千年夙愿”主要普及灌区内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降水特点、土壤...

文创

时空
知识图谱
创新
连接
传承
传统节日

非遗
思政课

科普
国际博物馆日历年主题一览
2019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将聚焦博物馆在社区中作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化,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有交互性,关注观众和社区需求,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他们成为了文化中枢,是创造力与知识相结合的场所,也是与观众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的平台。
2020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随着“博物馆热”的日益升温,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应致力于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在文化平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跨文化交流对话合作机制。
2021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骤然间席卷全球,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形势是严峻的,无论是长期和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危机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影响。但这场危机也可以成为加快博物馆业已展开的关键创新的一种催化剂,尤其是更加关注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
2022
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作为无可比拟的发现之地,博物馆教会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并打开我们的思想去接受新的观点,而这正是人们构建更美好未来的两个基本步骤。在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希望通过三个视角探讨博物馆为其社区带来积极变化的潜力。
2023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博物馆对于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博物馆是我们所共有的社会结构中值得信赖的机构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处于独特地位,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支持气候行动和促进包容性,到应对社交隔阂和改善心理健康。
2024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本年度国际博物馆日将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更为自觉、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世界。博物馆是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2024年,我们将感谢它们为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感谢它们为探索和传播新思想提供平台。从艺术、历史到科学技术,博物馆是融汇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空间,形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