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画派(蜀山馆)
明末清初,时代变迁,江山易祚,社会动荡,文化艺术亦随之变革,“新安画派”便在此时诞生。“新安画派”主要成员为徽州籍画家,他们师承元代倪云林、黄公望,貌写家山,以笔墨抒发胸中逸气。其绘画笔墨高逸,意境幽邃,具有鲜明的隐逸格调,将传统文人画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新安画派”植根徽州文化沃土,以皖籍画家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等为先驱,继瞻渐江为领袖,合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海阳四家”,追随者众多,鼎盛时期成员达百余人。“新安画派”对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涛、梅清、萧云从、戴本孝诸绘画名家与渐江等新安画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一代隐逸之风,直至扬州画派、近代海派都深受“新安画派”影响,可谓芳馨远传,蔚为大观。近现代以来,黄宾虹、汪采白、赖少其等继承“新安画派”传统,深入黄山,潜心创作,各臻妙境,卓然成家,为“新安画派”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此次展览精心选取安徽博物院珍藏的“新安画派”绘画精品30余件套,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新安画派”的绘画风貌和艺术成就,彰显出安徽绘画艺术的突出成就和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点展品
1、程嘉燧别路江南图立轴
水墨,绢本
题款:“万历戊午四月过江见方季康,留此志别,程嘉燧。”
钤印:“孟阳”朱文方印。
许承尧题跋一:“松圆《浪淘集》卷十六有《扬州方季康馆同张百美、孙养甫、郑淑民舍弟仲防仲扶惜别诗》,注:戊午四月。诗云:‘别路江南已数程,清尊细雨复江城。残魂如梦闻莺断,旧恨随潮立马生。皈佛一心怜伴在,驱人十口悔身轻。临歧共有沾衣泪,却使衰羸暗抚缨。’与此画乃同时同地作也。季康等疑亦乡人。又按:戊午为万历四十六年,松圆年五十有四,是岁应方方石之招游上党。壬寅许承尧记。”
钤印:“疑庵”朱文方印、“芚父”朱文长方印。
许承尧题跋二:“松圆老人遗墨极稀有矣,此幅从宾虹处得来,古淡可爱。乙亥冬忽又得《松圆手写刻诗卷》《吴装》诸集,与作此画同时。中有孟阳小印及书迹,皆丝忽逼肖,可证知非赝矣。许芚。”
钤印:“疑庵”朱文长方印。
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原籍歙县,侨居嘉定,与李流芳、娄坚、唐时升并称“嘉定四先生”,有“画中九友”之目。工诗词,精音律。山水宗倪、黄,笔墨简净枯淡,疏放秀逸,意境萧然。
2、程邃独往秋山图立轴
水墨,纸本
题款:“独往秋山深,回头人境远。写为疏林道弟博笑,垢道人邃。”
钤印:“程邃之印”白文方印、“穆倩”朱文方印、“长乐无忧”朱文长方印、“垢道人程邃穆倩氏”朱文方印、“安贫八十年自幸如一日”白文方印。
程邃(1605—1691),字穆倩,号青溪、垢道人、江东布衣等,歙县人,诸生。精书画,工诗词,“歙派”篆刻创始人。山水宗倪、黄,曾拜华亭名家陈继儒门下学画,中年后自成一格,纯用枯笔渴墨,刚中见柔,枯而能润,意境苍茫简远。
3、渐江晓江风便图卷
设色,纸本
题款:“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俶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初绽,瞻望旋旌。弘仁。”
钤印:“弘仁”朱文圆印、“渐江”白文方印。
吴伯炎题跋:“邗江之棹,动淹一年,中间蒙垢饮帐,日凛凛几不免虎口。二十四桥边,曾莫证风月若何?嵇大夫往矣,《广陵散》一曲,谁复于鱼盐市中征声气耶?赖有渐公临岐所赠,家仅庵老人又以韵语续之。溪山尺幅,歌咏半生,客中展此,差不赋《行路难》矣。渐公与仅老人贻予诗画颇夥,独此永堪记忆,险坦相从,悲欢递易,如此卷者,即谓与予共患难可也。生洲居士羲书于丰上草堂,时在癸卯春仲。”
钤印:“吴義”朱文方印、“不炎氏”白文方印。
程守题跋:“余方外交渐公卅年,所颇不获其墨妙,往见吴子不炎卷帧,辄为不平。因思余城居,且穷年荒荒。渐公留不炎家特久,有山水之资兼伊蒲之供,宜其每况益上也。此卷实吴子走邗沟时,渐公以代离赠者。吾友仅庵附以杂诗。忆渐公作米家云山,自蜀冈寄余海上,抑何无山无水之地,能使吾两人登高顿丘若此?前年家盟弟程守跋。”
钤印:“程守字非二”白文方印、“寄酒为迹”朱文方印、“劝景”朱文长方印。
许楚题跋:“观渐公画如读唐人薛业、孙逖诗,须识其体气高邃,遥集古人,若仍以诗流结习求之,则终属门外汉。是卷为不炎买帆江上而作,其吮墨闲旷、水穷云起、自卷自舒,有濯足万里之致。吾乡百余年来,画苑一灯,恒不乏人。至若为此道放大光明,无识想相,则渐公卓有殊勋。往者诸君,不得专美于前矣。癸卯立秋,静慧院晓起坐松棚下,试邵青丘墨援笔漫书。”
钤印:“甲申布衣臣楚”白文方印。
石涛题跋:“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吴不炎家藏古名画甚夥,公与不炎交好,日夕焚香展玩,不独捧跪而已,珍重如此。写《晓江风便图》赠不炎,而邈远之意甚奇。今丙子春过邗上晤葛人先生,出此卷命予书名。先生超古鉴赏之士,又不下不炎矣,予欣得是观焉。清湘瞎尊者原济识。”
钤印:“前有龙眠济”白文方印、“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方印。
渐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韬,法号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梅花古衲,歙县人。明亡后在武夷山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后回到故里,寄兴黄山、白岳之间。山水画师法倪、黄,以富有变化的方折体来呈现黄山的奇异风姿和内在精神。构图简洁明快,笔墨苍劲凝练,风格冷峭雄奇,静穆荒寒,为“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
4、渐江高桐幽篠图立轴
水墨,纸本
题款:“意作高桐幽篠,特纸促不称。二瞻以之覆瓶,甘所愿也。若为存贮,有玷秘笥。渐江学人。”
钤印:“渐江学人”白文方印。
孙逸题跋:“文石岩岩翠竹新,秋桐一树正堪怜。九龙山下王高士,师笔能分一段神。孙逸。”
钤印:“孙逸私印”朱文方印。
5、查士标曳杖过桥图立轴
设色,纸本
题款:“山静闻溪声,松涛隔岸起。日长如小年,时有幽人至。癸卯仲冬
为君甫老道兄画意,査士标。”
钤印:“士标私印”白文方印、“二瞻”白文方印。
6、孙逸溪桥觅句图立轴
纸本,设色
题款:“茅簷面湖色,隔岸出诸峰。一杖过桥者,将无觅句从。壬辰春为元修社兄设并题似正,孙逸。”
钤印:“孙逸私印”白文方印,起首钤“坚白斋”朱文方印。
鉴藏印:“镜塘心赏”朱文方印、“数清草堂”朱文方印、“海昌钱镜塘藏”朱文方印。
孙逸(1604—1658),字无逸,号疏林,休宁人。山水学倪、黄,又得吴门遗韵,笔法沉稳严整,境界疏朗宁静,面貌多样,或近弘仁,枯笔瘦硬、疏简寒荒;或师法文征明,笔墨闲雅、骨格松秀,有“文征明后身”之誉。
7、梅清鸣弦泉图立轴
设色,绫本
题款:“山头曳杖听流泉,湘浦飞声入五弦。仿佛音徽奏仙乐,一齐分韵到尊前。鸣弦泉,仿石田老人笔意,瞿山梅清并题。”
钤印:“瞿硎清”白文方印、“渊公”朱文方印。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别号敬亭山农,宣城人。擅长山水、松石,以诗画自娱。梅清山水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皴法虯结,线条盘曲,富有动感,不落寻常蹊径。
8、萧云从江山无尽图卷
设色,纸本
钤印:“云从”朱文方印、“无闷道人”白文方印。
鉴藏印:“含芝珍藏”白文方印、“横南含芝氏玩”朱文方印。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无闷道人,明亡后称“钟山老人”,芜湖人。山水初学北宋诸家,后“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又师造化,兼收博取,不拘一格。作品笔墨浑厚,气格高远,行笔方折枯瘦,富有版画装饰韵味,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苍润。
9、郑旼溪山亭子图立轴
水墨,纸本
题款:“溪山亭子,作倪元镇笔,郑旼。”
钤印:“郑旻慕倩”朱文方印、“寓学斋书画印”白文方印。
郑旼(1632—1683),字慕倩、穆倩,号遗苏,歙县人。工诗词书画,绘画深受渐江、査士标的影响,既有倪瓒萧散超逸之神韵,又具吴镇苍润恣肆之意趣。
10、虚谷、胡璋、朱偁合作花石图卷
设色,纸本
题款一:“尧城胡璋写石。”
钤印:“胡铁梅”白文方印。
题款二:“梦庐写牡丹桃花。”
钤印:“梦庐”白文方印。
题款三:“光绪十有六年春月虚谷补梅花。”
钤印:“虚谷先生”白文方印。
胡璋(1848—1899),字铁梅、寅子,安徽桐城人,工山水及人物,花鸟画亦颇有成就。
朱偁(1826—1900),早岁名琛,字觉未,号梦庐、鸳湖画叟等,浙江嘉兴人。善画花卉、翎毛、草虫。
虚谷(1823—1896),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安徽歙县人。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