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安徽博物院关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发布时间:2024/01/02浏览次数:1619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全年,安徽博物院面向公众开放新、老馆315天,新馆免费开放夜场活动4天,老馆,免费开放夜场活动1天;新老馆云平台参观总人数200万人次。新、老馆提供讲解服务5457批次,受益观众14万余人次。提供免费科普服务工作374场,受众294万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安徽博物院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合肥市研学旅行基地、合肥市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助力“双减”工作,依托依托“从透纳到莱顿——英国绘画的黄金时代”展览开展馆校合作活动,策划开展策划“徽州印象”美育课程、“小小红领巾成长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文物里的“安徽文明史”等主题丰富的教育活动,以“共建 共育 共传承”为理念,开展馆校合作活动40余场,受益人数近1.3万人。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安徽博物院坚持打造“博物馆里晓科普”教育品牌,积极创新,打造STEAM课程,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中各类特色科普活动35场,科普受众近5万人次。

1.全国科技活动周。坚持跨学科融合,在我院新、老馆分别开展“探寻文物背后的科学小知识”(文房篇)系列活动、科普晓时光|“小小探索家”系列活动,深挖利用馆藏资源,引导青少年在展厅中观、察、学、思,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开展大型沉浸式场景互动体验活动“新安书院招生记”,于活动现场沉浸式感受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全国科普日。开展“探寻文物背后的科学小知识——走进徽州古建筑”主题活动,以徽州古建筑为主题,融合地域性文化,科普相关物理、材料学等基础知识。通过知识课堂、展厅讲解、任务单等形式,向青少年解读徽州古建筑的建筑历史、各建筑构件的作用原理,引导青少年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安徽博物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抖音等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教育活动信息、主题展览等信息,其中,发布科普教育活动动态近300条;通过新华网直播平台直播文博讲堂、安博会客厅等“学术+科普”活动,直播受众183万余人。展教资源方面,全新提升安徽博物院徽学堂活动教室,提升数字化教学设备,设计不同主题学习任务单、游戏册、寻宝图等,满足不同主题活动、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求。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目前在册宣教志愿者89名,累计招募超500名志愿者。全年开展免费讲解服务1836批次,受益观众5.8万人;积极推动博物馆科普事业的发展,发挥志愿者力量,走进合肥市大中小学,开展“矿监少年心向党,探寻徽韵游安博”“稽古揆今——安徽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第二季)”等活动,研发“小讲解员夏令营”“来自古蜀国的神秘面具”“非遗传习工坊——重阳节专场活动”“国宝档案”“走进安徽”线上研学课程等志愿者品牌活动18场,并先后赴长丰县马郢村、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教中心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基层行”活动,做好历史文化宣讲工作。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本年度用于科普经费支出约130万元。科普教育专员9名,专业讲解人员14名。

二、特色工作

(一)打通壁垒,丰富活动内容

推出系列优质科普作品及科普教育活动,坚持跨学科融合,策划、实施“探寻文物背后的科学小知识”系列课程、小小探索家”系列活动等;依托富媒体技术,研发《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数字精品课程,将博物馆文物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课程资源充分结合,推动“馆·校·社”跨界融合;打通线上线下壁垒,开展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活动,线下参会人数近200人,线上直播浏览量52.3万;坚持学术与科普相结合,开展各类主题学术讲座13期,线下听众近4000人,线上直播受众183万余人。

(二)突破传统,创新活动形式

策划、开展“博物馆之夜·丝路奇遇记”沉浸式主题实景解谜游戏、春江花月夜·花朝在安博、新安书院招生记、“旗”光溢彩文创旗袍展示秀、“六一”小神兽集结号、茶和天下·茗战安博、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等多元主题活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受益人数近70万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