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学堂|【书情画意】江山如此多娇——中国山水画皴染墨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不同时期风格相异,各具美感,饱含中国人鲜明的人文特征,自然山川在传移摹写的基础上,加之画家的内心改造,气韵生动,得以升华。傅抱石是近现代我国的著名画家,潜心钻研,紧跟时代,使笔墨又有新变。独创的“抱石皴”技法浪漫激越的描绘出壮美的祖国山河,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使中国画进入新的境界。一 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皴法是中国画中表现山石,峰峦结构脉络纹理的绘画技法,是中国山水画塑型的重要手法之...
-
语音导览|异域同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通道,它起于长安或洛阳,西越陇山,穿越河西走廊,深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或南越秦岭、北穿草原,成为连接欧洲、北非的交通线;它是一条文明的融合之路,驰名世界的古文明,均分布于丝路沿线,它穿过两河文明,在中国与地中海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它也是一条连接世界各国之间友谊,体现各民族相互团结的见证之路,它加深了欧亚大陆的交流,将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连接成为看似分散,实则密不...
-
语音导览|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绘画艺术展(四)
傅抱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毕生都在为创造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的中国画而努力,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时代精神。本次展览,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傅抱石卓越的绘画艺术,领悟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同时饮水思源,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创业维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新中国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通过本展览,衷心希望广大观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将人生...
-
安博微党课|醒皖第一声
“春去春又回,家家门前柳絮飞;花落花又开,年年岁岁,春光相似……”这是一首略显稚嫩的小诗,出自不到十岁的周肇基之手。可以看出他是天资聪颖的少年,谁能想到,若干年后,他成为五四运动在安徽的领头人,发出“醒皖第一声”。周肇基1902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周经裕以教书为生,父亲周常典性情刚直,特别憎恶当时执政阶层的腐败行为,不久便弃官不做,回到家乡从事教书职业,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声望。年幼的周肇基天资...
-
展览|傅抱石画作中的延安与井冈山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绘画艺术展”正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展出,今天与大家分享展览中展出的傅抱石以延安、井冈山为对象而创作的写生作品。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延安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延安宝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
二十四节气丨今日霜降 暮秋末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清 祝昌 仿倪云林寒林图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寒林图》是古代画家常描绘的题材,表现的是寒秋中的山水之景。画中景物由近及远,有序推向远处,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空间。山势奇峭,疏旷清幽;枯木寒林,古朴清劲。暮秋之际,草木逐渐凋零,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摇落寒露为霜。霜降时节,天气渐寒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天气遇冷,露水便凝结为...
-
悦文博 读世界|安徽古窑址与瓷器【何以安博——“读”懂安徽博物院(第七期)】
安徽临江近海,承南接北,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安徽各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代陶瓷器,既有外地运销而来,也不乏安徽本地烧造。让我们翻开一本新书,赏阅瑰丽多姿的安徽古窑瓷器。 【好书推荐】安徽博物院学术丛书之《安徽古窑址与瓷器》是在安徽博物院一系列展览、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继续探究。本书以安徽古窑址调查材料为基础,深度梳理文献史料,充分吸收古陶瓷界的研究成果,结合馆藏安徽窑口瓷器,对安徽古瓷窑址的分布...
-
语音导览|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绘画艺术展(三)
傅抱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毕生都在为创造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的中国画而努力,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时代精神。本次展览,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傅抱石卓越的绘画艺术,领悟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同时饮水思源,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创业维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新中国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通过本展览,衷心希望广大观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将人生...
-
【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红色文物说江淮|追忆红色家书 赓续精神血脉——党的忠诚战士祖晨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革命烈士祖晨的多封家书,其中一封是祖晨留学期间书写的,表现了一种追求真理、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那么,这封书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安徽博物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联合推出《红色馆藏》第5期,为您讲述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1901年出生在安徽宣城的祖晨是家中长子,原名祖茂林。年少在芜湖求学时,是爱国学生运动的骨干。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后赴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