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幽谷清话图》立轴

  • 查看(376234)
年代:

近现代

尺寸:

外纵220厘米,横58厘米;纵95.5厘米,横42厘米。

  纸本,水墨,绢裱、立轴。

  图绘巨巅扑面,气盖苍穹。山雄林茂,石乱崖倾。山角岗峦错落,曲径通幽;坡上林深如冠,遮阳蔽日。树底茅屋几所,借荫陋置;屋中二隐踞,相对清谈。屋后万峰积翠,深密不见泉瀑。山中云奔岚走,似有白龙遨游。

  图无作者亲笔题款,仅在右上方岩壁上隐钤:“黄冰鸿”3字朱文小方印1枚。图右下角压钤:“冰虹庐”3字白文双边竖长方印、 “浙江博物馆藏”6字朱文方印各1枚。

  


  艺才价值:

  图乃作者暮年灵感来袭、快意磅礴的激情佳构,虽双目昏翳但笔墨精到。率笔草写,了熟于胸。焦墨狂笞,粗划豪点。下笔千钧,如泰山坠石;落墨沉厚,似乌金陈玉。

  极其巧于对画面物象关系的平衡和善于墨韵色感的调节,用画右虚渺的白云和滴翠的青柏所呈现出的高凋色彩,反衬着左边浓密的山林;令全图空气流走、空气通透。又在画底右下角光洁的岩块上,用淡赭水绿烘晕,表示泥藻青笞而不示点皴;仿佛水石依偎之间,湖水照映、波光鳞鳞。

  山头最高巅顶处的几层岩石,则留白不皴、略染花青,以显示天光反射、明洁高远之质;从而借上下两端疏空留虚的手法,缓冲了画面过于黑密沉闷的繁闷之感。使观者在对晴峦暖翠的欣赏中,如沐秋阳而未觉压抑。

  通览全图,几乎不见具体的皴笔和清晰的层次,却大多是抽象的笔痕和斑剥墨块。盖此时宾虹作画己不再只限于对自然山水图式的复写和应证,而是通过对笔墨技艺的锤炼去追求艺术概念的纯化,所谓人图俱老、臻入化境。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安徽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華。早年名质,字朴存,又字予向;因故乡有潭渡滨虹亭,遂题所居曰“滨虹草堂”,自称“滨虹散人”;中年后更字“宾虹”;晚年称“虹叟”。早年當過前清小官吏,後來受維新思想影響,與譚嗣同有交往,極力讚同康有為在京師發動的“公車上書”。認為“政事不圖革新,國家將有滅亡之禍”。發起成立進步組織“黃社”。被清政府通緝,辛亥革命後定居上海,任上海美專藝術教授,37 歲移居北平。談到“伏居燕市將十年,謝絕應酬,唯于故紙堆中與蠹魚爭生活”。

  宾虹幼爱书画,初學花鳥于陳崇光後,後力攻山水,以新安派為宗,深受新安派四家李流芳﹑程遂﹑程正揆等人影響,兼法宋﹑元諸名家,歷經變革,遂自成面目。

  为了转益变法,遍歷國內名山大川,曾九上黃山,五上華山,四上岱岳。他的畫在用墨用水上具有“黑密厚重”的獨到之處,但虛實得當,善藏善露,成就極高。至中年,畫作蒼渾清潤,晚年尤精墨法。每于濃墨﹑焦墨中施以重彩,斑瀾古艷。以“明一而現萬千”的表現手法,寫出渾厚華滋、意境深邃的山川神貌,尤为難能可貴。70歲後猶南下奧桂﹑西入川黔,大江南北,足跡頻經,名山勝跡,每多流連,寫圖作記,充實畫材。興會所至,筆墨淋漓。且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交錯運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礡,書法篆籀,飽含金石氣。

  黄宾虹的山水在技艺日臻精善的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转崇多师的白宾虹、慕黑弃白的过渡期、墨隐丹青的黑宾虹、大象无形的概念化四个时期。通过对点、线和墨法千锤百炼,形成了“黑、密、厚、重”的独特画风。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在观感上起到了意境深邃、浑厚华滋的效果。五笔七黑、墨隐丹青的理论实践更令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浑厚华滋的境界。



  历史地位:

  黄宾虹作为一位旧时代的画家,在新旧社会制交替的当口,面对着西洋画的冲击和文人画的式微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困顿,却立志於坚守本土的文化立场,从传统底蕴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

  黃賓虹詩文亦清雋疏朗,喜藏秦秫﹑漢印﹑心領神會,鑄刻尤工。作畫之余,勤于著述,四十多年中,他發表的著作和編纂的文字,不下百余萬字。著有《古畫微》﹑《虹廬畫談》﹑《畫學通論》﹑《畫法要旨》﹑《賓虹詩秒》,以及黃山游記等。

  终其毕生的精力一边以心源、造化、笔性、墨韵为日课,悉心地探索着传统山水花鸟及各体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一边在著述、题跋、书简、演讲中孜孜不倦地奔走呼号,大力弘扬宣传民族文化精粹。 因而明显地区别于当时同类取向的其他佼佼者,从而于诗文、书画、创作、玺印、考藏、鉴定、教育、训诂等方面均留下了不灭的痕迹,乃我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文物鉴定家。  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人誉为“民国新安三雄”之一,艺术成就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1953 年在他 90 壽辰時,華東行政委員會向他頒發榮譽獎狀,稱他是“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

发表评论

评 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