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撷珍(新馆)

安徽襟江带淮,自古人文昌盛、经济繁荣,文物资源丰富,馆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它们或璀璨夺目、千文万华,或古朴庄重、温润优雅,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为此,我们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撷取馆藏文物珍品,于方寸之地,再现其精妙至美。希冀观者在欣赏文物独特造型、华美纹饰、绚丽色彩的同时,领略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时代风格和审美情趣,一窥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受中华文明的经典与传承。


重点展品介绍

1.双龙镂空霞帔金坠 宋 1958年宣城西郊窑场出土

长7.8cm,宽6.5cm,厚0.7cm

帔坠,即霞帔的坠饰,系于霞帔底部,使霞帔平展地下垂。帔坠流行于宋元明时期,质地主要有金、银、银鎏金、玉,以金银为多。此件帔坠呈心形,用两片金叶子捶压合成,中心微鼓,两面纹饰相同,边缘刻连珠纹和草叶纹,中间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顶端一孔,用来穿系佩挂。

2.玉琮 新石器时代 1996年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

  色泽青白,形体高大,四角分别琢横向凹槽,将琮自上而下分为15节,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两面对称刻长短不一的三道凸横棱,应为简化的神人兽面纹。此玉琮具有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典型特征。

  玉琮流行时间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延续了约3000年,多出于墓葬。以良渚文化玉琮出土数量最多,也最具特征。

3.描金彩绘云气纹朱雀攫蛇漆豆西汉2003年天长市安乐镇出土

上部为腰圆形浅盘,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绘红色云气纹,内壁以红漆为底,饰金色云气纹;盘下为一只振翅欲飞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口中衔一颗椭圆形珠丸,雀身以红黑相间漆色描绘出鳞羽的层叠之感;雀爪攫蛇,巧妙利用蛇曲身盘蜷之状制成漆豆底座。 “朱雀”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吉祥、勇武的神鸟,形似凤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合称“天之四灵”,分主南、北、东、西四个方位。此漆豆造型上保留有较浓厚的战国楚器风格,楚人崇尚凤鸟,认为凤是通天神鸟,可接引灵魂升天,常将凤鸟等神兽形象融入器物制作中。

4.龙泉窑青釉炉 南宋

直筒式腹,三兽蹄足。腹部上下各饰凸弦纹一周,中部堆贴缠枝牡丹花。胎洁白细密,釉层丰厚,釉色青润,釉面光泽。贴花、堆塑是南宋龙泉窑青瓷流行的装饰手法,以模制或捏塑制出人物、动物和花卉的浮雕造型,粘贴于瓷坯表面,再施釉。北宋龙泉窑流行的划花、篦花等装饰此时已少见,因南宋龙泉窑瓷器多薄胎厚釉,划花纹饰在厚釉层下不明显;而用模印、戳记和贴、堆花纹饰,施釉后入窑烧造,釉在高温中产生流动,凸起的纹饰更显清晰。

5.葵花形金盏 南宋 1952年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

造型宛如盛开的秋葵花,花分六瓣,每片花瓣边缘錾刻连续的秋葵花纹,盏心用六片叶形纹托着凸起的花蕊,花蕊作六瓣梅花形。圈足焊接于盏底,似为花蒂,足边缘刻一周二方连续线纹。宋代金银器的使用较前代更为广泛,器形多样,纹饰题材丰富,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宋人尙酒、喜茶,饮酒品茶活动都少不了各式盏的参与,花口形盏是宋代流行的式样,仿梅花、栀子花、芙蓉花等花卉造型,并以錾刻线条生动表现出花蕊、叶脉、枝干等细节,风格灵动、秀雅,纹样精细。

6.贯耳玉瓶 元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墓土

仿商周青铜壶造型。青白玉,器身扁圆,圈足,颈、腹部饰凸弦纹,颈部两侧琢对称的贯耳,盖、身为子母口,盖两侧对穿两孔,可与贯耳穿系固定,盖顶精雕螭虎纹。螭虎纹是战国秦汉以来玉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三国至隋唐时期逐渐销声匿迹,直至宋代中后期,因仿古之风盛行,又被金石学家所推崇,并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常见的玉器纹饰。此玉瓶出于元代范文虎夫妇墓,出土时置于范文虎身侧,应是系在腰间作装饰,兼具盛装香料的功能。使用时,以线绳由贯耳底部穿入,再由盖侧边缺口进入盖内,从盖顶两孔穿出。

7.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元1955年合肥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

由盒盖、中间格层、盒身三部分组成。盒平面为十棱莲花瓣形,盖面中心錾刻一对鸾凤,两首相对,翅尾张扬,飞舞在百花丛中;盖边缘十个莲瓣上各刻两种花卉,共有20种花样;格层中央精刻一株枝叶繁茂的牡丹花。盖与底口沿处各饰一周如意云纹,足部饰带形卷草纹。此银盒制作规整,镌刻刚健匀细,线条飘逸流畅,构图紧密和谐。此银果盒出土于合肥市小南门原孔庙大成殿西房西边的一颗槐树树根底下。同时出土的还有银匜、银壶、银碟、银杯、银勺、金杯、金碟等。部分器物刻有“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章仲英造”等字样,可知这批金银器是元至顺四年(1333 )庐州(今安徽合肥)丁铺的匠师章仲英制造。其中四件带盖银壶底部均刻有一字,为八思巴文,推测这批金银器可能属蒙古贵族所有。

8.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塑人物造像 元

头戴宝冠,面颊圆润,上身披挂璎珞,左手握一物,似为梵经,右手抬起,手指微曲,掌心向前。下身着莲瓣纹短裙,赤足站立。胎质坚细,釉色莹润,雕塑细腻精妙,为景德镇窑制品。

北宋初年,景德镇在青瓷烧造技术基础上,创烧出青白瓷,以胎质致密腻白、釉色青白淡雅、釉面莹润如玉而独具风格。宋至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保持了兴盛发展的态势,尤以湖田窑青白瓷品质最佳。产品类型丰富,包括大量生活日用器皿、陈设用瓷。雕塑瓷也是重要品类之一,以瓷枕为多见,还有随葬专用的人物俑、动物俑、魂瓶等明器。人物雕塑则以道教、佛教人物为主,除少数瓷俑采用模型成形外,多以手捏和线刻相结合,类似“面塑”的制作技法,精工细致,造型优美,极富神韵。

9.宣德青花花果纹大盘 明

盘口沿饰海水纹,内腹壁绘缠枝花卉,内底部饰缠枝瓜果纹,外腹为折枝瑞果纹,外底部光滑无釉。此盘胎体洁白细腻,纹饰布局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明代是青花瓷烧造的繁荣期,永乐、宣德年间更是青花瓷黄金时期,俗称“永宣青花”,其一改元代青花图案层次多、花纹满的特点,纹饰更加清丽疏朗。相较永乐青花,宣德青花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总的来说,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10.象牙圆雕说书艺人 清

以整块象牙精雕而成,艺人身着大襟长褂,衣袖宽大,衣襟、袖口均饰荷花、水波纹,坐于石凳上,眯眼斜视,面带微笑,左手托鼓,右手持鼓槌,作欲击鼓状。艺人面部表情生动,似侃侃而说,又似唱到精彩之处,衣纹褶皱、眼角皱纹、嘴边胡茬、头顶发茬皆雕刻精细自然。身前矮桌上置书一卷,桌下4只小狮在孔中顾盼穿梭,憨态可掬。采用了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雕工考究,细观之可见象牙自身细纹。

11.木雕铁拐李 清

以黄杨木雕就,铁拐李身背葫芦,右脚着草履,右手持拐,左脚赤足踩搁于拐上,左手执壶,仰面张口,承接壶嘴流出的酒。运用了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须发、牙齿、凸起的骨骼、结实有力的肌肉,皆刻划细腻逼真,人物衣袂飘飘,形态生动,个性突出。铁拐李在八仙之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位列八仙之首。传说铁拐李精于药理,常以葫芦中丹药治病救人,能起死回生,被封为“药王”,铁拐李被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奉为祖师爷,铁拐李形像也有象征健康长寿之意。


分享:

展览照片/文物照片

总记录数:22

总页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