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跨长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00多万年前,各地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夏商周时期,方国林立,至战国统一于楚,礼乐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皖南铜矿的采冶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之际及魏晋时期,留下众多遗址遗迹。汉代经济、文化、科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宋元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明清时期,徽商推动了中国城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文派,为中国文学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本陈列选取体现安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
重点展品介绍
1.吴王光鉴
1955年寿县蔡侯墓出土
直口,折沿,方唇, 颈腹部对置兽耳衔环,内壁铸铭八列五十二字。器表模印蟠虺纹。此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荐鉴”。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蔡侯莲瓣盖铜方壶
1955年安徽省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
盖饰镂空八瓣莲花形。方颈,圆腹。颈部饰对称兽耳。腹部作“十”字带区划。圈足四角各有一兽,昂首跪伏。有铭文6字。此壶形体高大,装饰华丽,为春秋青铜艺术之珍品。
3.鄂君启金节
1957年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
共发现车节3件(形式和铭文均相同),舟节2件(形式和铭文均同)。自铭“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据节文记载,颁发此节的时间是楚国的“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年。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水路的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
金节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
此“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
4.铸客大鼎
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出土。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zhuì)、睘(huán)腋(yè)腏(zhuì)为之”,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5.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1980年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
鼓座为圆圈形,上沿四周运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造型奇特,体型巨大,气势雄浑。器身满饰羽翅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从铭文看,此鼓座为钟离公自用之器。建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一般由鼓座、楹杆和形体硕大的鼓体三部分组成,楹杆上部还有旌旗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由两个鼓手相对敲击。
6.兽首鼎
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
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此式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地域特征明显。
7.龙柄盉
1978年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区出土
此盉上部作盘口束颈式,下部为空足鬲状。腹部一侧置短流。鋬长而曲,端部为一独角兽首,作回首探视状,形象颇为生动。
8.云纹铜五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9.凤纹铜方鼎
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