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文博 读世界|安徽博物院阅读空间第三届阅读季:“何以安博”——读懂安徽博物院(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05/20浏览次数:5989


上个月,我们一起阅读,走进了《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认识了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这一期,我们将翻开新的一本书,走进《安徽文明史》陈列中最神秘的部分——“汉代星空专题展厅”。

小的时候我们一定都有过数星星的经历吧,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大地的尽头在哪里,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似乎广袤无垠的天空藏着无数的秘密。长大后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万有引力让地球不停的转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天上的星星很远很远,要以光跑一年的距离来丈量。

(青海德令哈站-SONG1米西向星轨-新宇、邓李才

本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站)

那么古人呢?他们肯定也会有同样的疑惑,他们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于是便有了天狗食日的传说,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

那么古人就没有理性的观察和思考了吗?当然不是。

其实,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此后一直持续发展,延绵数千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知识体系,并在许多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

汉代是中国天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高峰。

新宇宙模型“浑天说”正式建立,

新仪器“浑仪”发明和使用,

新历法《太初历》制定。

“汉代星空”展厅里的两件展品正是来自于西汉时期的汝阴侯夏侯灶(?-公元前165年)墓。

那这两件神秘的展品究竟是什么呢?

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盘及支架”。

它们是作何用途?又如何使用?通过以下视频来认识它们吧!

“不知名漆器”——圭表,由于出土时腐毁严重,且造型诡秘,考古工作人员未能知晓其功用,在《发掘简报》中并未特别提及,被命名为“不知名漆器”。那它究竟有何用途呢?

如果说圭表是追随太阳脚步的“日光宝盒”,那么星盘则丈量着星星的距离。夏侯灶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星盘,根据战国时创立和使用的赤道坐标系原理,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体位置测量仪器实物,是我国“浑仪”的始祖。

【好书推荐】

想要完全解开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盘的秘密,了解更多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向您推荐:安徽博物院编《汉代星空——西汉汝阴侯墓天文仪器探秘》。

“本书立足于‘汉代星空’展览,以更为广泛的天文视角解析这两件天文仪器的观测原理,更清晰地梳理仪器发现的历史脉络,并借此拓展介绍相关的天文学基础知识”。

全书四篇,第一篇“国宝的发现与探索”。介绍了阜阳汝阴侯夏侯灶墓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墓主人夏侯灶及其家族。1977年,夏侯灶墓出土了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盘及支架两件天文仪器,代表了西汉时期高超的天文观测技术,但在被发现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它们的真正身份并没有被认出,一直尘封在博物馆的库房里。直到2010年,天文学史专家经过研究才发现其功用。

第二篇“日中测影——圭表”。介绍了圭表的源流、功用、结构和使用演示,对比介绍了其他地区发现的圭表实物和遗迹。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垂直树立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测量表影可以测定正午时刻、节气、回归年长度,还可以通过表影方向的变化确定正向等。

  第三篇“夜观天象——星盘及其支架”。从古人的天文观说起,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坐标系,揭示了“二十八宿星盘”及支架的奥秘,对观测方法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扩展介绍了浑仪、简仪、现代天文望远镜等天文观测仪器。中国从战国时代开始,便创立和使用了传统的赤道坐标系,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标示天体的方位,二十八宿星盘及支架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制作和使用的。

第四篇“安徽古代天文学成就略览”。从凌家滩玉龟和玉版中蕴藏的五千多年前的宇宙观,到春秋钟离国君柏墓葬形制的天文学意义,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天训》,东汉时期堪与张衡相比肩的两位天文学家桓谭和王蕃,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再到我国第一位女性天文学家王贞仪等,带大家领略安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成就。


【阅读建议】

推荐初中以上学生及成人阅读,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与家长亲子共读。

阅读目标:清楚圭表及二十八宿星盘的工作原理;了解中国古人的天文学主张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互动建议:展厅参观时请认真观察两件仪器,想象其使用的场景及方式,向同行人解释介绍。


【安博辞典】

汝阴侯夏侯灶墓:1977年7月1日开始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品270余件,包括竹简、漆器、陶器、铜器等。夏侯灶是汉代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第二代汝阴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墓葬中共出土四件天文星占仪器,除本书介绍的两件天文仪器圭表和二十八宿星盘外,另外两件太乙九宫占盘和六壬栻盘,是汉代流行的天文占卜工具。

六壬栻盘

太乙九宫占盘

浑天说和浑仪:浑天说可能起源于先秦时期,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阐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一阐释被人们普遍接受,此后成为我国古代的正统天文学说。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由多个代表赤道、黄道、地平、白道的同心环套叠而成,环上刻有度数,设窥管以瞄准天体,窥管在刻度环上的位置便是该天体的空间坐标系。中国现存最早的浑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本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网站)


入宿度和去极度:古人观察满天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均以北方天空中的某个固定点为中心,他们认为这个固定点就是天空的中央,命名为北极。后来又逐渐有了“赤道”(天赤道)的概念。古代天文学家为了确定天体的赤道经度坐标,便在天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中选定了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每一宿选出一颗星作为标准星,称为距星。“去极度”是天体到北天极的角距度,“入宿度”是指天体与其西侧相邻某宿距星之间的赤道经度差。

凌家滩:凌家滩文化遗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心聚落遗址。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地处长江支流——裕溪河的北岸,距今5500年左右,总面积140万平万米。出土了大批精美玉、石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重要的制玉中心。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一起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里便展出了众多精美的凌家滩玉、石器。

钟离国:钟离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古国,位于今凤阳和蚌埠市境内。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春秋时期被吴国所亡。本世纪初,先后在蚌埠、凤阳一带发现了钟离贵族墓葬,从而揭开钟离国神秘的面纱。除墓葬形制罕见神秘外,还出土了安徽博物院八大国宝之一的龙虎四环铜鼓座。鼓座形体巨大,线条流畅,是罕见的艺术精品。来安徽博物院新馆,便可一睹它的风采。

《淮南子》: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及众门客著成,是一部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文史、天文、民俗神话、军事等领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临河羡鱼、百川归海等成语和典故都出自这本巨著。

本期推荐的书籍就介绍到这里。每月,我们将推荐一本书,放置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三楼阅读空间。期待您来阅读并写下阅读感受。让我们一起“悦文博 读世界”!

您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文物和展厅,有什么想要阅读的安博书籍,请给我们留言,也许下期就能安排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