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课题

发布时间:2013/04/13浏览次数:13527
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保护修复方案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本方案保护修复的主要工作是对安徽博物院藏13幅院藏潘玉良油画进行清洗、加固、结边及修复等。经保护修复的潘玉良油画,能满足展陈及研究的需要。
馆藏珍贵文物无酸纸包装中试研发与示范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以预防性文物保护为原则,结合我国文物博物馆实际和潜在需求,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基地为技术支撑,运用“无酸纸”和“调湿板”都成果产品,完成一批馆藏文物无酸纸包装的制作和应用。
徽派版画《太平山水图》的文化意蕴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太平山水图》是明清安徽版画的代表作,作者为清初“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课题从“万世太平”的主题、“诗画底蕴”的山水、“萧张合璧”的创作、“山水卧游”的意蕴四个方面深入发掘《太平山水图》的文化内涵。

观众视阈下的博物馆展览研究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本课题以观众的视角对现有博物馆展览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展览的主题确定和形式设计提出指导性原则,立足于观众对现有展览的评价及今后展览的需求,以帮助博物馆人策划出更多高质量的展览。
新时期我省地方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研究(以下为院级课题)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本课题深入调查本省主要玉种的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现状,梳理其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安徽省地方玉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估;对安徽省地方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开学化开采、充分合理利用提出建议和意见。
皖南地区窑口调查研究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皖南地区已发现古代窑口的实地调查、瓷器标本采集、结合文献资料,对皖南制瓷业的分布和规模、地域特征以及历史沿袭进行初步研究。本课题共列出44处皖南古代窑口,并对其中部分在瓷器烧造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窑口遗址、烧造规模、器形特征、烧造工艺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纸质文物虫霉防治措施的调查和研究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安徽博物院院藏古籍数量丰富,研究古籍文物的虫霉防治问题对于保护这些纸质文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纸质文物虫霉类型及防治手段调查研究;本院购买的真空充氮杀虫系统的技术研究;纸质文物虫霉防治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安徽博物院藏铜镜研究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安徽博物院院藏铜镜众多,通过对这些铜镜形制、纹饰的研究,基本确定了铜镜所处的年代,将院藏铜镜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时期铜镜的特点。
安徽博物院旅游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主要以目前文博行业旅游产品开发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儿童类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对策。在搜集、整理、研究有关博物馆文化产品学术性文章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国内一些博物馆,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所作指示始末研究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作出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对于当年毛泽东在何种场合下作出此番指示,以及日后这一指示是如何被传播开来等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记载,导致众说纷纭。真实还原这段历史,对填补安徽省博物馆馆史乃至中国博物馆史的空白,巩固安徽省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馆内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无为县馆藏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选取了无为县文物管理所馆藏5件西周青铜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分和金相分析来探讨西周时期该地区的冶金技术,并分析青铜器的锈蚀产物,为科学地保护修复修复这批青铜器提供了前提。

安徽博物院馆藏木雕研究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以安徽博物院馆藏的徽州木雕为研究内容,首先着重于基础性工作,重在对库房的木雕藏品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文物账本、藏品卡片,对于藏品基本状况如定名、年代、形制、完残等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丰富相关藏品资料,增进对于馆藏徽州木雕的认知。

方寸之间铸造历史变迁——

古代铜玺印的书法艺术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文中通过对安徽博物院以及阜阳市博物馆所藏古代铜玺印书体的研究,论证了其印文的发展演变与同时期铜器的金文以及后来的石刻碑文、竹简、帛书等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特色。

贵池徽家冲出土青铜生产工具的研究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1977年,贵池徽家冲出土了三十余件青铜生产工具入藏安徽省博物馆,然而,多年来对于它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器物本身,且多为研究其它问题时提及,尚缺乏对这批青铜生产工具系统、全面的认识。本次课题首次对这批青铜生产工具做了系统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我院相关展览陈列的推出。

安徽博物院陈列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诠释的理念,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文物回归它的文化环境,回归生活本身。基于此点,我们主要对陈列展示手法进行研究,以普通观众的认知为出发点,从不同侧面加强对文物展品的诠释,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以新馆展览评价和提升为核心的观众问卷调查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为了了解观众对新馆展览的评价情况,我们开展了“以安徽博物院新馆展览评价与提升为核心的观众问卷调查”项目,旨在获得不同结构的观众对展览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方面的数据,分析展览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为展览提升和今后策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馆藏《吕惠生日记(1943-1945)》研究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依据日记手稿,全面梳理吕惠生的家世与早年经历,解读吕惠生个人思想的变化轨迹,透视吕惠生早年的革命心路历程,开启对《吕惠生日记》手稿全面利用的起点。

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拓展——以安徽博物院为例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文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职能拓展的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应如何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群舒青铜器的中原文化因素研究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西周中期前后周文化对于群舒故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至春秋中晚期,楚文化的影响开始愈加强烈。本课题立足群舒故地,整理已经正式发表的田野发掘报告及安徽博物院馆藏青铜鼎,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探寻其中所体现的中原文化因素。

安徽博物院文化产品研发与推广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深入解读安徽厚重历史,利用安徽和安博的特色文化符号研发文化产品。文化为根、志在创新、精品战略是研发工作的指导理念。精心设计、精工制作,开发一批颇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敦煌写经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对北凉千佛名经卷的内容进行识读和翻译,并明确写卷经文中的误、漏、删、改等情况后,结合佛教典籍考证其经文及佛论的典藏出处。

元山岛海底出水高丽青瓷的特征分析

安徽博物院立项课题。本课题用科学方法分析这批海底出水高丽青瓷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其烧制工艺,然后与之前检测数据比较分析它的原料产地。分析结果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境内出土高丽青瓷分析比较对象,也可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制瓷技术与高丽青瓷相互关系的重要科学资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