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关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

发布时间:2025/01/15浏览次数:317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安徽博物院现为一院两馆运行模式,安徽博物院现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安全保卫部、文化创意部、后勤保障部、离退休工作部、财务部、保管部、开放管理部、社会教育部、展览设计部、策划交流部、学术研究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信息中心、文物鉴定部16个部室,其中,社会教育部由党委委员、副院长卞坚分管,主要承担本院科普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拟定工作,组织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1.统筹规划。我院始终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宗旨,推进科普活动在资源、内容、形式的融合与发展。深化品牌建设,打造“菜单式”博物馆科普教育体系;创新“合伙人”理念,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融合先进科技,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提前谋划布局,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精品活动,打造浓厚科普氛围。

2.展览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展览的形式为观众打造主题丰富的文化盛宴。2024全年,我院在蜀山馆和庐阳馆陆续推出“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遥望奥林匹斯——古希腊人的理想生活”、“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师天地 竞自由——安徽古代体育文物展”等各类主题展览18个;向全国各地输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新安画派精品展”、故宫博物院“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等展览12个。同时,为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我院针对蜀山馆拟定场馆提升计划,目前“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展厅正在进行提升工作,“江淮撷珍”展厅部分展品完成更新。

3.队伍建设。修订《讲解员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规范讲解员日常行为及讲解礼仪。深化绩效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讲解员创新多元文化传播模式。邀请省相关专家及展览策展人作专题培训,组织全体讲解员赴南京博物院实地学习,组织优秀讲解员赴广西、贵州参加2024年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班、中博协讲解员高级培训班、全省革命文物培训班等;以赛代练,鼓励讲解员积极参与全国大中小型比赛。

4.注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的技能培训,组织人员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班、中博协讲解员高级培训班、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等各类会议;以项目制、品牌化的方式,合理分配科普人员;鼓励科普人员参与全国各类评选、比赛,并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紫金奖创意设计大赛等评选中获得优秀奖。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安徽博物院对外开放319天,共计服务公众2207735人次,其中,庐阳馆全年服务公众355186人次,蜀山馆全年服务公众1852549人次。场馆面积共计11020平方米,其中,蜀山馆8500平方米,庐阳馆2520平方米。为提升公众参观体验,今年特别推出XR虚拟展,展厅面积 227.67平方米。

为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安徽博物院今年优化场馆配套设施、提升讲解服务工作:

1.优化开放区域标识牌。优化调整蜀山、庐阳两馆园区标识牌及馆内导视标识76处。蜀山馆展厅门头实现亮化,庐阳馆园区指示牌全面更新,新增参观导览地图。重视特殊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提升自助语音讲解。重科技求创新,借助新兴科技力量,自助语音讲解设备数量、功能和内容实现全面升级。观众可自主选择语音讲解器、AR视频导览眼镜、“慧智导览”手机小等多种自助讲解体验。解锁中英文讲解、青少年定制讲解、AR视频讲解、AI人机互动、地图导览、文物小游戏等多种讲解互动新模式。

3.推出XR虚拟互动展厅。全新XR虚拟技术搭载“永远的盛唐”“海底两万里”“登月奇旅”“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多个互动主题,进一步推进科技展览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为观众提供更具趣味性、体验性的参观模式。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安徽博物院继续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响应“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全国科普日主题,联动安徽省、市中小学及高校开展大中小型科普活动。

     1.科普活动多元化。深化活动品牌建设,开展“博物馆里晓科普”“博物馆里趣研学”“博物馆里的节日”等教育品牌活动共计1108场,受众1207.2万人次。其中,线下914场,受益40.4万余人,包含第六届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安博研学游之探秘凌家滩、徽风皖韵主题研学、春山行—安博小茶农、明中都主题研学游活动等主题研学活动共170场,受益31907人;立足我院“徽州古建筑”基本陈列、“山河安澜——淠史杭灌溉主题展”精品展览开发资源包,并推出“神工小匠”、“山河安澜“等配套实践活动计195场,受益人数46346人。此外,配套线上活动194场,受益1166.8万余人。    

2,科普活动“走出去”。继续打造安徽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品牌,开展“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安徽博物院“共建·共育·共传承”馆校合作系列活动——安徽博物院与安徽艺术学院馆校合作特别活动、“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走进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天鹅湖校区、“稽古揆今——安徽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第三季)、徽建中的物理学等活动,常态化面相安徽省省、市大中小学、社区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等科普活动共计71场,受益人数35008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安徽博物院创新“教育合伙人”制度,积极挖掘社会力量,整合“馆·校·社”资源,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

1.优势互补,推出大型展演式全国科普日活动。响应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题“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理建设科技强国”,2024年9月22日由安徽博物院、蜀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合肥托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科协协办,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合肥爱赛思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胜鸢风筝工作室支持,开展2024年全国科普日蜀山区主场活动暨科学探究与创新展演——“天工开物”古代科技探究与创新展演暨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此次活动集合12个古代科技展演、5个传统文化体验项目、1场科学表演秀等共18场活动。活动中“平衡之舞-香薰球陀螺仪”“光影奇缘-西汉透光镜”等互动体验项目,以及科学表演秀展演的无人机表演、古今科技创新展示,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集中展演与沉浸体验的融合,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活动当日收益观众6591人。

2.跨界融合,打造“体·教·演”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2024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安徽博物院开展了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共50场,线上和线下受益观众近30万人次:

1)紧扣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立足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延续经典,开展“新安书院开放日”大型体验式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联动合肥市安三小开展“筑梦‘拾’光  未来可期”徽州古建筑专题体验活动;挖掘高校资源,丰富校园生活,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稽古揆今”——安徽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第三季),展现科技考古前沿成果;发掘大学生志愿者力量,面向合肥市青少年开展“徽韵匠心——榫卯智慧解码营”线下科普教育活动;

2)全面提升“安博小剧场”品牌活动,融合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推出童年有戏、寻找清风、古谱音乐会等剧目,解锁博物馆新体验,活动受到青少年和家长们的广泛好评,活动当日线上和线下受益观众近2000人。

3.多方协作,发挥志愿者团队力量。发掘好、利用好安徽博物院成人志愿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在2024年科普月期间,开展志愿者品牌活动——从“核”而来穿梭核能历史之旅、“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志愿宣讲进基层系列活动走进安徽水利水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活动,实现科普活动“走出去”,持续推进“馆·校·社”的进一步提升。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安徽博物院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2024年全年共发稿3107条,总阅读量8338.43万次,其中,官方抖音号全年发布243条,全年浏览量共计1258.96万次;官方预约平台微信小程序,链接:#小程序://安博预约/ZrCXjsdOVC2TgAf

安徽博物院官方网站全年发布信息467条,总浏览量485万次,链接:https://www.ahm.cn/

官方微博全年发布信息1088条,全年浏览量1685.6万次,链接:

https://weibo.com/u/3084920377&wx=1

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年发布信息886条,全年浏览量297.1万次,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A3NTU2MDYyNw==#wechat_redirect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安徽博物院通过开展主题研学游、科普教育活动、文博讲堂、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积极推进“馆·校·社”资源力量,联合名家教授、高校学者、科普人员、志愿者等专业人士,为观众提供线上和线下并行的“定制化”科普教育活动超300场,受益人数2393683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本年度用于科普经费支出约2915.87万元(包含精品展览、科普活动、图书开发等)。科普教育专员11名,专业讲解人员14名,成人志愿者团队142名,小小讲解员80名。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一)虚拟展览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安徽博物院立足馆藏资源,以陈列展览为平台,文保科研为推力,宣教服务为保障,积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优化常设展览的同时,近年来陆续推出“安博智时空”、安徽博物院XR沉浸式体验大空间等融合虚拟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展览,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富媒体课程打造移动式科普课堂。安徽博物院联合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公司研发集图、文、声、像、视频、动画、游戏于一体的富媒体课程——《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将“徽州古建筑”资源转化为科普研学教育资源,陆续在合肥市多所小学落地开课,同时推出“徽建·神工小匠”体验营系列活动,实现沉浸式体验、多媒体交互、移动式终端教学的综合型科普模式。本课程于2024年荣获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以及第十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三)跨学科课程模式深化资源利用。安徽博物院作为传统文化的阵地,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本系列课程从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出发,打造博物馆里的STEAM课程——“文物背后的科学小知识”。此系列活动于2024年荣获第十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四)合伙人理念提升“馆·校·社”深度合作。为进一步深化优势互补,安徽博物院创新“教育合伙人”理念,积极探索“馆·校·社”合作新模式,陆续推出“千年花韵 岁月传馨”安徽博物院“皖美年华”传统文化与非遗展演春日专场活动、“天工开物”古代科技探究与创新展演暨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等多场集趣味、互动、科普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文物背后的科学小知识、富媒体课程《博物馆里的徽州古建筑》、教育合伙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