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青铜,更是王者——铸客大鼎

发布时间:2020/04/17浏览次数:12124

安博微课堂开课啦!“国宝耀安徽”系列由安徽博物院专业讲解团队倾情奉献,每期带您了解一件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三课给大家带来的这件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铸客大鼎”,各位在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二)展厅中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那么接下来小编就跟大伙说一说它背后的故事。

有没有见过可以煮的下一整头牛的“锅”?你没听错,是一整头牛而不是一块牛肉,下面让小编带您见识见识这口“锅”到底有多大?

是青铜,更是王者1.png

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左边这一图形代表着什么意义呢?它其实是一个象形字。头顶双耳,圆腹三足,腹下生火……

没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鼎”!

是青铜,更是王者2.jpg

鼎原本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用来烹煮或盛贮肉食。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青铜材质的鼎。《史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鼎成为了国之重器、王权象征,继而发展成为“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礼器。

好大一口鼎

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三足圆鼎,便是陈列于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因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习惯上又称之为“楚大鼎”。

是青铜,更是王者3.jpg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原主人的豪情壮志。

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首二字为“铸客”,据惯例将铜鼎命名为“铸客大鼎”。有释“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而非本国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不再是奴隶主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的工匠。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由此可见铸客大鼎蕴含着定国安邦的美好寓意。

333.jpg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在欣赏铸客大鼎时曾风趣地说:“好大一口鼎,能煮得上一头牛哇!”

是青铜,更是王者6.png

颠沛流离二十载

铸客大鼎出土于上世纪初的战乱年代,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1933年,一群盗墓者从寿县城外的楚王墓发现了铸客大鼎和其他珍贵文物,所幸大鼎庞大笨重,一时难以搬运,被安徽当地政府发现,运到当时省会安庆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鼎和其他珍贵文物一起先后被转移到重庆、乐山等地;抗战胜利后,楚大鼎与众多文物一起被运到南京暂时存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避免国宝再次流落,经过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从南京运到了安徽芜湖;1952年楚大鼎终于在新省会合肥安了家。

从1933年被盗,至1952年落户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铸客大鼎终于结束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已然伤痕累累,多亏了青铜器修复师们“医好”了它!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在合肥落成,从此,铸客大鼎作为省博的镇馆之宝,已与省博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2002年,铸客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国之重器铸客大鼎,它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国曾经的磨难与现代的崛起。

铸鼎纪事纪念国家公祭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幕,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国家公祭鼎即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同时也再现了铸客大鼎“安邦”的美好寓意,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是青铜,更是王者7.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