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把盏品茗清净心

发布时间:2021/04/02浏览次数:3217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日子。清明前后也是采茶的关键期,我们常说的“明前茶”就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这时候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味醇形美,同时,由于清明前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特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在最初是药用,魏晋以后才逐渐形成“以茶待客”的习俗,唐代“贡茶院”和陆羽的《茶经》,成为中华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茶风更盛,饮茶文化更是登峰造极。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和古人饮茶有关的一件文物——黑釉盏。

黑釉盏

盏的本意为浅而小的杯子,茶盏为饮茶的用具,现代人多称茶杯。这件北宋黑釉盏,于1973年出土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的北宋包拯家族墓葬群,距今已有900年历史。黑釉盏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其特征是敞口,斜壁,小圈足,胎质厚重,内外皆施满黑釉,均匀无暇,盏内布有花纹,光泽闪烁,盏口沿釉层较薄,凝重古朴。通过这件小小的黑釉盏,我们可以读出其背后的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

一、包拯家族墓

此盏出土于包拯家族墓群中的包永年墓,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包永年,字延之,是北宋名臣包拯之孙,宋宣教郎,知鄂州崇阳县事,卒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973年春,合肥二钢厂扩建,征用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墓等处土地,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对包公墓进行发掘,共清理了包拯墓在内的包氏家族墓葬十二座,出土陶瓷器、铜镜、铜钱、墓志等各类文物五十余件。作为官居二品的北宋重臣,包拯及其家族墓葬群中竟然没有出土一件贵重的金器、玉器,正如包拯家训所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这件黑釉盏真实印证了包拯的清正廉明,以及对家族后人的教导有方。

二、“斗茶”文化

黑釉盏是宋代瓷器中最普通的一种釉色瓷器,它的釉色朴素低调,造型凝重古朴,在当时不算突出,但是,它却受到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一致追捧。究其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便是和宋代盛行的“斗茶”风气息息相关。


赵孟頫《斗茶图》

“斗茶”为斗茶双方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从茶叶的品级、茶水的优劣、茶具的高下等几方面品评分高下。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斗茶。

具体流程,就是先将茶叶蒸压成茶饼,再研磨成粉末,品饮时注入初沸的开水冲泡,搅动茶汤,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的输赢,一是比茶色,斗茶以茶色纯白为好; 二是比水痕,茶盏中白沫存在时间长,水痕晚出者为胜。因此,虽然宋代的茶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五种釉色,但还是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的黑釉茶盏更受欢迎。

三、建窑黑釉兔毫盏

因为“斗茶”之风盛行,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釉盏的很多,其中尤以福建省的建阳窑生产的黑釉兔毫盏最为流行。建窑兔毫盏因在黑色的釉层中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建窑瓷器皆仰烧,根据器壁倾斜程度、光滑程度不同,釉水下垂,流速快则成纤细毫纹,流速缓则成粗毫,这些粗细不同的结晶釉俗称“兔毫纹”。总之,建窑黑釉兔毫盏于平常中展现精致,普通中暗藏韵味,与宋代文人所崇尚的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意境所吻合,在当时备受推崇。


建窑黑釉兔毫盏

从实用角度看,建窑兔毫盏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具有久热耐冷、茶水不易发馊、茶末易于沉淀和倾倒等特点,这些实用性也是建窑兔毫盏广受追捧的原因。元代中晚期,黑釉瓷逐渐被青白瓷和白瓷所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文化的舞台。

清明时节,春暖花的美好季节。让我们收拾心情,品一壶好茶,感受这:

春光好,绿草茂;

花香飘,虫鸟叫;

步伐矫,欢声笑;

茗香悠田任逍遥!


文:张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