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劳动工具——鹿角钩型器

发布时间:2021/04/30浏览次数:4184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件古人的劳动工具——鹿角钩型器。鹿角钩型器又称鹿角靴形器,是一种造型独特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大多数尺寸较小,长4-15厘米,它们绝大多数是以鹿角为原料,分勾和柄两部分,巧妙利用鹿角主干和分支的天然形状加工而成。

鹿角钩型器

鹿角钩型器的出现贯穿于整个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环太湖地区和中原地区都能看见它的身影,现有发掘出土的鹿角钩型器,超过一半都来自以蚌埠双墩遗址为代表的江淮地区,因此,江淮地区是这种器物分布的中心区域。它具体的用途学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功能一:采摘工具

以蚌埠双墩遗址为代表的年代相对较早的鹿角钩型器,勾的边缘磨薄形成刃部,用于切割树木枝茎,柄上大多有凹槽,很可能是用于与竹或木杆捆绑。该器物的功能类似于长钩,用于采集高处的植物或果实,这也侧面证明了淮河中游的蚌埠双墩时期的采集经济仍然占一定的比重。

鹿角钩型器采摘功能示意图

功能二:捕鱼工具

环太湖地区出土的年代较晚的鹿角器柄上多见穿孔,或凹槽与穿孔并存。出土地由地表转移至男性的墓葬中,与鹿角器同时出的还有骨梭和网坠等织网、捕鱼的工具。从器物的勒痕分析,此处鹿角器并非是单纯的随葬品,而是实用器具。它的作用可能是一种成对绑在一起使用的渔具,类似于钓鱼时使用的卷线器,这也符合环太湖地区渔业发达的实际情况。

功能三:制陶刻画

在双墩遗址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陶器表面都有抹平痕迹,而鹿角器的结构正好符合刮抹的要求,又因为它体积小巧,不仅可以对器物外表加工,还可以深入器里对内表加工,类似后来制陶使用的修坯刀。而且鹿角器顶部往往都较尖较细,方便在陶器制作的最后,在未干的坯胎上用它进行刻划或压划,形成不同的“阴文”线条和符号,从而造就了双墩遗址中刻划符号这一特殊的文化遗存。

双墩刻划符号图

总之,新石器时代,工具还没有专业化和固定化,古人会尽可能发挥工具的潜在用途。在需要采集时,它会被用来采摘高处的果实,在渔猎经济为主的聚落它会被用于捕鱼,而在制陶发达的聚落,它又变成了制陶工具。

最后想对大家说:

致敬每一位为梦想、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劳动者,生活的美好,除了信念加持,更需要劳动创造!祝五一劳动节快乐。


文:张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