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莲 暗香幽来——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发布时间:2021/05/20浏览次数:2990


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馀气入文章。

这是宋代诗人连文凤在南宋亡后,流徙江湖,与遗民故老结交、每日吟诗唱和的场景写照。中国文人多爱“香”,读书时,以香为友;抚琴时,焚香静心;独处时,以香为伴。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件和焚香有关的文物——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

这件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于1963年在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墓葬中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2.3厘米。香薰由炉座和盖两部分组成,可拆合。盖钮作狮子抢绣球状,狮首高昂,尾巴上翘,颈部挂有三枚铃铛,蹲在莲蓬果上,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狮口微张,盖体中空,熏香时香气便由狮口溢出,构思极为巧妙。香薰炉身作仰莲瓣状,圈座外雕莲瓣纹。通体施绿釉,肥厚光润。有的莲瓣上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的胎,绿、白相映,显示出莲花花瓣的阴阳向背,别有韵味。

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是宋代著名瓷窑吉州窑所制。吉州窑位于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因古时吉安称为吉州,故称吉州窑。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直到元末渐衰而停烧,前后长达七八百年之久,是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有“南有吉州,北有磁州”的说法。吉州窑所在的永和镇,据史料记载,当地不仅商业繁华,而且陶瓷烧制所需瓷土、柴料丰富,地域文化独具特色。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瓷土资源,吉州窑炉火旺盛,一度发展为全国重要的陶瓷器产品出口地之一,与定窑、钧窑等窑场齐名媲美。吉州窑结合当地材料和民俗特色,融合当地需求的特点,就地选材烧制出黑釉、褐釉、青釉、绿釉、乳白釉等瓷器,对我国陶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绿釉瓷器是吉州窑烧造的重要产品之一,吉州窑绿釉是一种低温釉瓷,低温釉瓷要先在低温窑炉中进行预烧,出窑后用铅为熔剂、氧化铜为着色剂进行施釉,之后再施绿釉二次入窑烧造,并控制窑温使之在氧化焰下将所施的釉形成纯绿的颜色。

中国“用香”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人们是通过燃烧草木进行祭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焚烧草木,利用其烟进行祭祀占卜的记载。唐代伴随着道教、佛教的发展,古人用香的频率和范围愈发广泛,香料也变得丰富多样,香炉的生产和使用也到达新的高度。宋代则是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香炉不再局限于宫殿和庙宇,已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注重精神追求,提倡雅致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琴、棋、书、画是文人墨客推崇和必掌握的风雅艺术,除此之外,焚香、挂画、点茶、插画也是文人必备的“四艺”。他们通常会在香炉内焚烧香饼,营造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正如宋徽宗赵佶创作的《听琴图》,画面中间,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相聚听琴、品香,抚琴者作道士打扮,身旁立一木几香炉,缕缕香烟缭绕,听琴者三人,左右对坐,凝神恭听。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人们对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 “香道”文化也渐趋式微。

文:陈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