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物背后的大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30浏览次数:5295

莫道春秋舒国小,

牛形盆口邈难追。

横铉遗制真谁偶,

拍案惊看振世奇。

这是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商承祚先生对我们下面要介绍的群舒青铜器兽首鼎的高度赞誉。  

兽首鼎

这件春秋时期的兽首鼎,又叫牺鼎。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于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此式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群舒的先民们塑造了一只体态憨厚,栩栩如生的神兽形象,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青铜装饰艺术已经从庄严肃穆开始向世俗审美转变。

龙柄盉

这件龙柄盉也是春秋时期群舒的代表性器物,通高17厘米,口径14.4厘米,于1978年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区出土。此盉上部作盘口束颈式,下部为空足鬲状。腹部一侧置短流。鋬长而曲,端部为一独角兽首,作回首探视状,整个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别致,一改中原青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愉悦感受。  

说到兽首鼎和龙柄盉,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群舒历史和文化,揭开江淮地区群舒古国的神秘面纱。

群舒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江淮地区众多偃姓小国的总称。皋陶后裔,西周时期,从山东地区南迁江淮地区,春秋时期,因群舒地处南北地理要冲,被徐、吴、楚等大国先后争夺,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最终被楚所灭。群舒青铜器是群舒古国的重要物质遗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群舒故地多处出土的、地域特征显著、相异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不同类型青铜器,学界称之为“群舒青铜器”。

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群舒青铜器独特的文化特征。群舒虽属于淮夷文化一部分,但最早聚居在山东地区,所以不论是其墓葬形式还是群舒青铜器样式不可避免带有山东地区文化特色。群舒在商周时期江淮与中原密切相联,如史料记载,周王朝屡次征伐“淮夷”,但随着战争,文化的沟通交流也越发频繁,群舒墓葬中出土的盘、匜的造型和纹饰,鼎和簋等器物的组合,与中原地区基本相同。后期随着吴、楚国势力的不断东渐,群舒青铜器上的吴、楚文化也开始风行。

群舒青铜器还有器型较小、没有出现铭文、纹饰存在不对称、很少出土兵器和工具等文化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舒青铜器的随意性,这和群舒自身实力的羸弱息息相关。总之,群舒对江淮地区的文明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文:张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