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不言,自有春秋——单扉铜铃

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3102

铜铃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体积较小的青铜乐器,在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较多,铃的形制是合体的覆瓦形器腔,上小下大,平顶,顶上有半环形钮,器腔内悬有铃舌,摇动时铃体与舌撞击发出声音。铜铃在古代除了用作乐器,还可以作为装饰物,系在旗上、车上、犬马上。

单扉铜铃

这件安徽肥西大敦孜遗址出土的铜铃,是我省境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虽然大敦孜遗址为商代遗址,但该铜铃年代比商早,为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产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器物整体为素面,简洁大方,铃体的合瓦形继承了中原地区古陶铃的椭圆体,器腔两侧斜张,其横截面似阔叶形。铃的一侧有一片长条形扉翼,故称之为单扉铜铃或单翼铜铃。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以这件单扉铜铃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铜铃不仅确定了商周青铜乐器的基本造型,而且奠定了先秦时期双音钟形制的基础,在中国音乐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单扉铜铃除了在音乐和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揭示了安徽与夏朝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了安徽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在距离大敦孜遗址仅几公里的肥西三官庙又发现夏代聚落遗址,发现了保存较好的2处红烧土房屋遗存,还出土单扉铜铃在内的18件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此次出土的铜铃虽然一侧腐朽残破严重,内部填塞泥土,但从残存部分可知,整体和大敦孜遗址出土的铜铃类似,均为合瓦形,顶部有突出,应为钮部残存,器体一侧有长方形扉棱,较薄。三官庙遗址是全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也为进一步研究夏朝历史、安徽的文明进程等提供了新的证据,意义重大。

根据史料记载和相关出土文物佐证,夏朝与今天的安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大禹在涂山(今蚌埠市禹会区)召开诸侯大会被认为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夏禹为纪念“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功绩,封皋陶后人于英、六之地,六,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因统治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最终被商汤所败,并被放逐于南巢(今巢湖市),并死于此地。

商周以后,随着铜铃的分化和演变,铜铙、编钟等青铜乐器地位上升的同时,铜铃地位有所下降,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使用。时至今日,铜铃早已超出了音乐和装饰的范畴,化身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符号之一。正如唐诗中所写“遥听风铃语,兴亡话六朝”,听到遥远的铜铃声音,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兴亡与变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