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吸管”之太湖秋操纪念杯

发布时间:2021/10/29浏览次数:3363

走进岁月积淀的博物馆,打开历史的门窗,观赏精致的文物,让内心无比宁静,而那些颜值高的文物不禁让人感慨古人的智慧与工艺。在安徽博物院老馆的“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中的众多文物中,有两件高颜值文物太湖秋操纪念杯仿佛与整体氛围不太统一,但其精致的外表让人眼前一亮,为整个展览添上了不少生机,那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太湖秋操纪念杯又名粉彩荷花吸杯,于清光绪年间制作。杯身长约19厘米,宽约13厘米,高约5厘米,为粉彩瓷。粉彩瓷有又称为“软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仔细观看这两件粉彩莲花吸杯,可以看见它形如一朵盛开的荷花,粉白粉红的花瓣中透露着清新淡雅,所有花瓣都是立体的。杯身的花瓣大而舒展,底部的花瓣小而层叠。花蕊嫩黄,花梗碧绿,杯底的花瓣花蕊以单线黑色线条勾勒点缀。在杯子内底上,脉络清晰的花瓣间,有一小孔,与花梗相连,碧绿的花梗上布满小小的黑点,如同长在花梗上的小刺,凹凸感十足。整个莲花吸杯十分精致美观,完全满足了人们的“少女心”。

在古代,这种自带固定吸管的杯子,名“吸杯”。据《酉阳杂俎》记载,以荷叶作酒杯,在唐时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们把荷叶连着长梗折下,架在砚盒上,用簪头刺破蒂芯,让酒灌入中空的荷梗。再将荷梗向上拉起,弯成弧形,然后主宾轮流以嘴吸吮,其妙不可言!文人谓之:“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即这种方法妙处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叶的香气,使人倍感清凉。于是,工匠从中受到启发,衍生出人工制作的“碧筒杯”,即吸杯,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奶茶吸管。“碧筒杯”大多为莲叶型,荷花造型并不多见,安徽博物院的这两件粉彩荷花吸杯色彩和造型都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两件粉彩荷花吸杯的花梗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的字样。所谓“秋操”,即秋季军事训练,这是晚清政府在秋季操练和检阅陆军新军。在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后,清廷终于认识到,要想在内外交困中继续生存,就必须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举行过三次“秋操”,即河北“河间秋操”、河南“彰德秋操”、安徽“太湖秋操”。“秋操杯”就是清政府为纪念这几次“大阅兵”而特制的杯子,只不过“河间秋操”与“彰德秋操”纪念杯都是普通的杯子形状,只有“太湖秋操”纪念杯是荷花形状的。据说这款“太湖秋操杯”,之所以设计为粉红荷花形,就包含有“一片丹心报效朝廷”的寓意。

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旧址(图来自网络)

“太湖秋操”主要是检阅南洋各镇新军,包括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等。正当太湖秋操如火如荼进行时,突然从京城传来慈禧和光绪皇帝同时“驾崩”的消息,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秋操暂停,全国上下举行哀礼,留守安庆的第三十一混成协炮营队官熊成基趁“国丧”之乱,安庆城内清军兵力空虚之际,发动驻在王虹门的骑兵营和驻在东门外的炮兵营,举火为号,同时起义。起义兵夺取弹药库围攻安庆城。因预定为内应的步营队官薛哲犹豫,未能及时打开城门接应,致使起义军苦战一昼夜后撤退,熊成基率军退至合肥,后只身逃往日本,残余部队散去,炮马营起义宣告失败。安庆炮马营起义“启武汉之先声”,打响了新军起义第一枪,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为辛亥革命探索出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起义之壮举,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鼓舞了人心,是安徽对辛亥革命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


文:丁薇 张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