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揽腰 富贵人家——龙纹玉带板

发布时间:2021/11/10浏览次数:2883

这件馆藏的明代龙纹玉带板,是古人镶缀玉片束于腰间的革带,由20枚形制不同的玉板组成,正面单层镂雕龙纹、莲花、蝙蝠、如意云纹。每块玉板都有数量不等的穿孔,以便将其穿缀固定于革带上。古代的玉带既有礼仪之饰,又有区别等级差异的作用,因此,一条系缚衣服的腰带,最终演变为表示职位高低尊卑的礼仪用具,正如韩愈在《示儿》诗中云:“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玉带揽腰富贵人家 (2).jpg

唐高祖李渊常服像

玉带板,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唐朝,《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但陕西咸阳市北周时期的若干云墓和扬州曹庄的隋炀帝墓中均有金玉带的出土,这说明玉带板的出现时间比文献记载的唐朝要早,应该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

唐代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以带板的材质、纹饰和数量来标示品级高低。玉带构成的物件包括革带,叫做鞓(tīng);嵌缀在革带上的玉片,叫玉銙(kuǎ);缀在革带末端的玉件,称䤩(chá)尾,又叫鱼尾。唐代带銙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至尊。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等材质。玉带上的带銙多的有13块,以下依次递减为9块、7块不等。

《出猎图》

《回猎图》局部特写

五代以后,随着北方草原族的崛起和入主中原,辽、金、蒙古社会上层佩玉带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辽代画家胡环作的《回猎图》、《出猎图》中,几位骑马抱犬的契丹贵族腰间都画有的玉带。草原民族除了重视玉带的装饰性,还兼顾实用性,所以为适应马上生活需要,他们更多的是佩戴"蹀躞(dié xiè)玉带",蹀躞带就是在玉带板的下方带有勾或环,小勾或环能挂刀、弓箭、打火石等随身物品,它出现的时间更早,魏晋时由北方胡人传入中原。

玉带揽腰富贵人家 (5).jpg

明太祖朱元璋常服像

明代成为玉带板的鼎盛时期,“蟒袍玉带”成为显赫装束。明朝的玉带款式统一,雕琢精致,以镶缀20枚玉带板最常见,明代文献中有具体的记载,玉带由前、后带两部分构成,前带正中由1块长方形和2块小长条形玉板组成“三台”,“三台”两侧,依次有3块桃形玉板,称为“三桃”,后左右各跟1块小长条形的“辅弼”和长方形的“铊尾”;后带则排列7块长方形玉板称“排方”。每块玉板都有数量不等的穿孔穿透玉带板,以便将其穿缀固定于革带上。明代穿官服用的玉带往往比腰腹宽大许多,并不起束衣的作用,是挂在衣外的装饰品。

清代改易服饰,统治者沿用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和服饰,长袍马褂比较流行,马褂扣紧后不会太松散,所以不用系腰带,官方的玉带使用制度随之被废除,但玉带仍然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流行于民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