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意之“文房小当家”成长记第一课:“毛头小子”大有来历!

发布时间:2022/05/29浏览次数:2878

今天,线上课程正式开讲,有请代课老师“毛头小子”为大家上课!

【毛笔溯源】

笔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初使用的笔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笔应当是以竹木、牙骨和后来出现的金属材料等为原料制作的“硬笔”,可以直接在陶坯、甲骨、竹木等物体表面刻画。

在各种笔中,只有采用各种动物的毫毛或麻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软笔”,才能称得上是原始形态的毛笔。这种笔在使用时先蘸上有色汁液,再在麻布、绢帛、简牍、纸张、陶瓷器等表面进行书写或绘画。

软笔最早出现的时间既无实物可考,亦无文献可据,只能间接推断。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毛笔属于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山战国楚墓,为竹杆毛笔,笔杆细长,笔毫为兔毛,配以笔套。此时毛笔笔毫多为纯兽毛,一般有笔套保护,但笔头固定方式各异,多以细线捆扎于笔杆上,并髹漆胶固。

【毛笔形制流转】

到了秦代,部分毛笔仍保留战国笔的形制,但将笔头用丝线捆扎后插入笔杆空腔的纳毫法已成为主流。

汉代,毛笔“空腔纳毫”的形制已基本定型。此时毛笔笔杆均较长,上端削细且尖,下端较粗;笔毫多为兔、狼等硬毫,笔锋细长。

唐宋时期,毛笔形制发生重大变化:笔杆由长变短,直径增加,毛笔顶端没有削尖;以羊毫为代表的笔毫材料开始流行,笔锋加长变粗。至此,毛笔形制逐渐稳定下来。

唐鸡矩笔(复制)

鸡距笔是隋唐时期短锋硬毫笔的主要代表,因其笔头形状像鸡爪后突出的距而得名。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赞之:“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此笔以兔毛为毫,麻纸裹柱根,笔锋短小犀利,笔毫回弹自然,适合快速书写,深受时人喜爱。

毛笔结构图

【初识宣笔】

安徽自古盛产毛笔,涌现了宣笔、徽笔等诸多品类,其中以宣笔最负盛名。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产地命名的毛笔品种,宣笔以紫毫笔为代表,融合历代毛笔制作技术之精华,精于选料,繁于工艺,奠定了唐宋时期“宣笔甲天下”的制笔局面,在我国古代毛笔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历代众多文人大家推崇备至。


【宣笔分类】

宣笔的精良离不开选料的考究和工艺的精细。宣笔笔毫素以“千万毛中拣一毫”闻名,其多以山兔毛、黄鼠狼尾毛制成,特别是以优质山兔毛制作的紫毫笔更是宣笔精品,白居易曾诗云“紫毫之价如金贵”。

从笔毫的角度,按制作原料和弹性强弱,宣笔可大致分为软毫笔、硬毫笔、兼毫笔三大类。

软毫笔即笔毫选用弹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鸡毫、胎毛等制成的笔。其笔质柔软,摄墨量大,使用时婉转、灵活,锋毫便于铺开,笔画丰满。

硬毫笔即笔毫选用硬度和弹性较强的刚性毛制成的笔。硬毫锋毫刚硬,弹性较足,下按不易瘫弯,起提又易复挺,落纸锋芒显露,枯湿燥润变化分明。因用材不同,又有“紫毫”、“狼毫”和“鼠须”等品种。

兼毫笔是相对纯毫笔(软毫、硬毫)而言,笔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狼毫两种毛配置而成的笔,又称“二毫笔”,弹性介于软、硬两毫之间,软硬适中,刚柔相济。

从笔杆的角度,宣笔的笔杆材料丰富,竹、木、牙、角、瓷无不囊括。

宣笔制作从选毫到制成,要经过八大工序上百道环节,道道工序复杂,步步工艺严苛,方才产生那一管管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的宣笔。


【诸葛笔与诸葛高】

诸葛笔是唐宋时期宣州诸葛家族所制毛笔的总称,是宣笔的代表品牌。诸葛笔品种繁多,包括紫毫、散卓、鸡距、三副等。诸葛笔于唐代已声名显赫,宋代更是独步海内,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名士都推崇诸葛笔。

北宋时期,笔工诸葛高脱颖而出。其依古法所作的三副笔、鸡距笔,制作精密;散卓笔技艺独到,苏轼赞之“散卓笔惟诸葛能之”。诸葛高所制诸葛笔,深受世人称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诸葛笔的辉煌也是宣笔在唐宋时期独领风骚的重要佐证。

“文房小当家”本期线上课程已经结束,小朋友们有所收获吗?这里先来个“剧透”,下节课“黑土少年”粉墨登场,敬请期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