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节日|“禳毒避疫”话端午

发布时间:2022/06/03浏览次数:2447


小时候

关于端午的记忆

是几枝新鲜的艾草

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头上

是一盆红枣和糯米

被妈妈的巧手包成一锅香软清甜的粽子

是一声发令枪响

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的欢笑热闹场面

你知道吗,不仅这些

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一个驱毒辟邪、祈求健康的节日

农历五月

是一年中阴阳争替之月

天气转热、蚊虫滋生

各种传染病多发

自先秦时代起

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毒月”

五月五日这天则被看作是“恶日”

那么,在这个“毒月恶日”里

没有现代先进的疫苗和有效消毒工具的古人

是怎样进行“全民防疫”的呢?


划龙舟,送瘟疫

龙舟最早的起源和祓除不祥与祭祀图腾有关

在这个充满瘴气、疫病多生的月份里举行竞渡

同时焚香祷告、诅咒厉鬼

船只争相划走,离开人们视线

谓之“送标”

龙舟竞渡就如冬至驱疫鬼一样

用仪式来祓除人们对疫病的恐惧

民国素胎镂空龙舟安徽博物院藏


贴咒符,驱五毒

蜘蛛、蜥蜴、蛇、蟾蜍、蜈蚣被称为民间“五毒”

端午时节,“五毒”并出

古人有在家中贴五毒图的习俗

用红纸画五毒形状的符咒

再用针刺于其上

寓意将毒虫刺死,免于其害

还有的在厅堂内张贴天师钟馗之像

以求驱邪避恶,保佑门户安宁

清端午符安徽博物院藏

清印花五毒小儿肚兜安徽博物院藏


插艾条,悬菖蒲

“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是中草药中的“抗生素”

和菖蒲一样,都有奇异芳香

可驱蚊蝇虫蚁,杀毒祛味,净化空气

端午日

人们悬挂艾草菖蒲

寄托保健祛病的愿望

清吴徵等字画扇兰花菖蒲团扇面安徽博物院藏


佩香囊、饮雄黄

在没有84消毒液和75度医用酒精的古代

雄黄是最便利可得的杀毒利器

《本草纲目》记载

雄黄作为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中药材

少量服用可泻内毒,外敷可杀菌镇痛

自唐代以来

我国多地都有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

不能喝酒的小孩子们

就被大人以手蘸酒

涂在额头及耳鼻之间

以避毒物

还将用五色丝线缝制的香包

内装雄黄或气味浓重的中草药

佩在身上

起防瘟祛病之效

属于古代的“香薰疗法”

近代绣花荷包安徽博物院藏


古人的养生小妙招还有许多

如戴五彩绳、上山采药、沐浴兰汤等

看!这么说来

端午节也可说是古代的“卫生防疫日”

其中反映出的科学精神、人文意识千古流传

在面对新冠病毒考验的今天

我们更应不忘初心

提倡发扬端午节在“禳毒避疫”方面的初衷及原义

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积极配合日常卫生防疫工作

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少聚集

只有大家通力合作,一起加油

才有可能尽快打败新冠病毒

回归正常美好生活


愿疫情早日结束

祝大家端午安康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