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意|“文房小当家”成长记——“黑土少年”粉墨登场

发布时间:2022/06/18浏览次数:3197

图片1.png

没错,这周我们的“文房小当家”代课老师就是“黑土小子”,大家一起鼓掌欢迎它吧~~

【黑土与墨】

相传,黑土这个名字是古代一位名叫邢夷的人取的,而把“黑土”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墨”字啦。

早期的墨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墨块不大一样。因为材料、工艺等原因的限制,制作墨时通常是用手捏成型,形状多像一颗颗“大药丸”。虽然不太精美,但是不妨碍我们作为墨的实用性。

文府墨

据目前考古研究发现,人工墨的出现不晚于秦代,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墨模,墨的形状也逐渐变得规整起来。

墨模示意图

到了唐末,制墨名家李超、李廷珪父子南迁至歙州采松制墨,徽墨开始名扬天下,不仅有文人定制墨、礼品墨、纪念墨等,还有御墨、贡墨呢,这些墨用料考究,工艺精良,是实用与审美兼备的珍品。

清胡开文金桂科自制人像墨 安徽博物院 藏

【制墨工艺】

徽墨将制墨技艺与雕刻艺术融为一体,方寸之间展现传统艺术的创作美感。除此之外,徽墨制作的基本原料也很有“分量”。常用的是烟炱、动植物明胶和中药材。烟炱最常用的是松烟,也有油烟、漆烟等。根据原料的不同,我们常见的墨也可大体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采用含脂量高的松树枝干烧制而成,油烟则以桐油、猪油等动植物制取。

图源自网络

古代制墨需用胶凝聚烟料,胶料多取自鹿、牛、马、鱼等动物的角、骨、皮、鳔等部位。此外,根据用途不同,还可在墨中加入辅料和添加剂,常见入墨的辅料有自然麝香、紫草、秦皮,添加剂有金箔、银箔、珍珠粉等。所以看似小小的墨,“分量”可是十足呢。

【“方程”之争】

随着制墨业的发展,行业的竞争也不断“升级”,于是便出现著名的“方程之争”。“方程”之争即明代后期徽州制墨巨擘方于鲁与程君房的商业竞争。当时的二人互有胜负、势均力敌,在竞争中不断改进制墨技术,发挥创造潜能。这样的竞争,不仅推动了徽墨品质的提升,还促进了徽州制墨业的发展。


《方氏墨谱》

《方氏墨谱》既开创了我国图谱释形类著作的先河,又在徽派版画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源自网络

《方氏墨谱》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全书共取墨样387种,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宝、凡六个部分,包含人物、动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多个内容。由明代皖籍画家丁云鹏、吴延羽等绘制,徽州木刻名家“雕龙手”黄德时等镌刻。


《程氏墨苑》

《程氏墨苑》此书数量稀少,是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的代表作,为研究墨史及木刻史的重要著作。

图源自网络

《程氏墨苑》发行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书分为元工、舆地、人官、物华、儒箴、缁黄六类,收录墨样519种。书中还收录了时任首辅王锡爵、书画家董其昌、经史学家焦竑等当朝名士的题赞。其中收藏的四幅复制天主教西洋版画的“宝像图”更是首次运用于中国文房用品上。

本期“文房小当家”课程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下期又会是哪位代课老师给大家讲述文房小知识呢~~来一起期待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