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红色文物说江淮|追忆红色家书 赓续精神血脉——党的忠诚战士祖晨

发布时间:2022/10/15浏览次数:2906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革命烈士祖晨的多封家书,其中一封是祖晨留学期间书写的,表现了一种追求真理、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那么,这封书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安徽博物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联合推出《红色馆藏》第5期,为您讲述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1901年出生在安徽宣城的祖晨是家中长子,原名祖茂林。年少在芜湖求学时,是爱国学生运动的骨干。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后赴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11月,祖晨返回家乡,在宣城建立党组织。1931年1月,受组织委派,到山东整顿和恢复被国民党破坏的党组织,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执委、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32年6月1日他在青岛被捕,1933年8月18日在济南泺口英勇就义,时年32岁。

祖晨(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祖晨烈士纪念文集》记录,祖晨烈士的数十份家书放在一起,由他的父亲祖庸之精心地用双层油布包裹着,藏在墙壁夹层中,躲过了国民党、日伪特务的搜索,历经劫难方得以保存下来。1956年,祖晨的弟弟祖茂炳将祖晨的多封家书捐给安徽博物院,其中一封就是祖晨留学日本长崎帝国医科大学时书写的。

祖晨烈士家信(安徽博物院藏)

双亲尊鉴:

霜见异地,故乡寒度几许!我亲爱的父母啊!休使冷气估胜,敢祝老当益壮!莫为游子劳思,更促儿志期坚。好啊坏啊,只要有我在!暂时的虚荣,算不了人间的赞礼,尸旁的热泪,方得见英雄的牺牲。愈难愈要干,所余的,留待后人。莫因崎岖而失望,休因人事勿登临。乱时富贵于我如浮云,狗党谈笑,于我无变色!父亲啊!母亲啊!莫把人事看真!人生就是苦!人活只有行!其余财贝子女,也不过是生活的点缀罢了!……父亲母亲啊!看远些!留的五湖明月在,莫愁无处下金钩!无论如何儿只愿双亲看开人是!儿在此尚能吃,千万勿念。弟弟等宜多读、多看、多写,多做白话文!否则徒劳无不。儿此次要禀的在此告一段落,后再上。敬祝。

康健!

儿茂林谨上

玖月二二

从这封微微泛黄的书信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祖晨时刻牵挂着祖国母亲安危、牵挂中国革命斗争前途的心情;更可以感受到祖晨对党和人民事业坚贞不渝的忠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当然还有对家人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反动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祖晨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中的信念,始终做一个播撒火种的革命者,活跃在革命一线。

祖晨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意志和品格。面对危险,他从容不迫;面对敌人,他视死如归;面对家人,他满怀深情。祖晨用尽一生照亮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虽祖晨早已远去,但他坚守初心、不惧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永不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