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文博 读世界|安徽古窑址与瓷器【何以安博——“读”懂安徽博物院(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2/10/21浏览次数:3679

安徽临江近海,承南接北,

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

安徽各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代陶瓷器,

既有外地运销而来,也不乏安徽本地烧造。

让我们翻开一本新书,

赏阅瑰丽多姿的安徽古窑瓷器。

 

【好书推荐】

安徽博物院学术丛书之《安徽古窑址与瓷器》是在安徽博物院一系列展览、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继续探究。本书以安徽古窑址调查材料为基础,深度梳理文献史料,充分吸收古陶瓷界的研究成果,结合馆藏安徽窑口瓷器,对安徽古瓷窑址的分布、安徽古代窑业技术、安徽各窑口瓷器的釉色品种、器型种类、装饰技法、运销流通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第一章·安徽古窑址的分布】

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安徽地区的先民们已能够用较原始的方法烧造陶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陶窑遗存在江淮大地屡有发现。而本省南部屯溪、南陵等地的土墩墓中出土过大量原始青瓷,证明皖南先民早在西周时期已较广泛地使用原始瓷器,不过烧造这些原始瓷的窑址尚未发现,有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安徽地区已发现的瓷窑址最早为南北朝时期,而隋唐宋金时期的古瓷窑址最为众多,遗存丰富,是窑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地理空间看,安徽古代瓷窑址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皖南的芜湖市繁昌区、宣城市泾县等地保存有大面积的唐宋时期瓷窑址。

本章不仅详细列出了皖北、皖中、皖南等地区古瓷窑址的统计情况 ,还结合文献资料对各古瓷窑址详细介绍,并配以窑址、出土窑具、瓷片、考古发掘现场等丰富图片实料。

【第二章·古文献中有关安徽制瓷业的记载】

中国古代重视经史而轻技艺,文人、史家很少关注手工业及匠人,故而制瓷业的文献记载相当稀少。有关安徽古代制瓷业的记载,散见于少量古籍和地方志中,虽仅是只言片语,却十分珍贵。

本章广泛搜集和深入梳理了这些文献史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与探究。

【第三章·安徽古代窑业技术】

古代陶瓷器的烧造主要是通过窑炉实现的,在陶瓷器烧造中所使用的各项技术,一般统称为“窑业技术”。窑业技术应包括陶瓷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原料的采掘加工、成型装饰、烧造成器等。其中烧造成器是窑业技术的中心环节,包括窑炉技术、窑具和装烧技术。

本章分列制瓷原料采掘与加工、成型与装饰技术、窑炉结构与窑炉技术、窑具及装烧技术等四个小节对安徽古代的窑业技术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介绍。

书中介绍制瓷原料的获得需要通过采掘、粉碎、淘洗等步骤,釉料还需要进行配方加工;瓷器坯件轮制成型后,需经过修坯、装饰、干燥、施釉等工序,最后入窑烧造。对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多见的马蹄窑、皖南皖西地区依山而建的龙窑,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对它们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支烧具、垫隔具、匣具、测试具等窑具的出土及使用情况。系统全面地还原了安徽古代窑址及瓷器烧造的全部过程。

【第四章·安徽窑场瓷器的釉色品种】

由于釉料中金属元素含量的不同、窑炉烧成环境的差异,瓷器会产生不同的釉色品种。如隋代寿州窑烧造青釉瓷,欧盘窑烧造青釉瓷和少量白瓷;唐代寿州窑改变还原焰为氧化焰烧制出黄釉瓷,也兼烧黑釉、酱红釉等;皖南地区唐宋时期窑场产品有青釉、酱釉、黑釉、青白釉等釉色品种,其中青釉瓷器数量最多,酱釉瓷、黑釉瓷则各具特色,而以繁昌窑的青白釉瓷质量最高;宋金元时期,皖北的萧窑、烈山窑等充分利用化妆土工艺,大量烧制化妆白瓷,具有鲜明的特色。

本章结合安徽各古窑址出土的瓷具实物图片和资料等,对各类釉色瓷器一一介绍。

【第五章·安徽窑场瓷器的器型种类】

中国古代瓷器以生活日用器具为主,饮食时会使用瓷质的碗、盘、碟、钵等,饮水要使用瓷盏,大型储水器有瓷壶、瓷罐、瓷瓶等,酒具则有瓷质的执壶和注子注碗,香具有瓷质的香炉、香薰,枕具有瓷枕,文房中还会使用到瓷质的砚台、水盂、水注等。本章也以详尽的文物资料为基础,介绍梳理了安徽窑场瓷器的各类器型。

【第六章·安徽窑场瓷器的装饰技法】

古陶瓷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审美价值,历代窑工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对陶瓷器进行装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安徽各窑口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见有刻划花、印花、贴塑、剪纸贴花、浮雕、镂雕、出筋、点彩、彩绘等,这些技法有的单独使用,有的组合运用在同一件器物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第七章·安徽窑场产品的运销】

安徽各地共计发现百余处古代瓷窑址,有些窑址分布面积可达几万至几十万平方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些地区的窑业生产规模宏大,是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窑场烧造的大量瓷器,显然是为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需要,以商品生产为目的。那么这些产品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向外地运销。本章以各地发现的安徽窑场瓷器资料为依据,分析介绍了安徽窑场产品的运销情况。

【阅读建议】

推荐对安徽古代窑址和瓷器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本书可作为安徽古代窑址和瓷器学习的入门资料和文献目录。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安徽地区窑址和瓷器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

 

【安博辞典】

寿州窑:位于今淮南市上窑镇,唐时属寿州,故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兴于隋唐,渐衰于五代。早期烧造青瓷,唐代时烧造黄釉瓷,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点彩和堆贴花等。其中剪纸漏花、贴木叶纹装饰为寿州窑首创。

繁昌窑:位于今芜湖市繁昌区,是南方地区最早烧造影青瓷的窑场之一。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宋末废毁。产品以影青瓷器为主,其次为白釉瓷器;种类多为壶、碗、碟、杯等生活用品;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剔花等;荷花盏、葵口杯、镂空炉等为该窑典型器物。

萧窑:位于宿州市萧县白土镇,窑以地名,称“萧窑”,又名“白土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宋金,衰于元代。唐代烧造的黄釉瓷器与寿州窑相同,宋、金时期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萧窑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代表,题材以折枝、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其生产的碗、罐、钵、瓶、建筑构建、动物玩具等颇具特色。

走进安徽博物院新馆《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就能欣赏到这些安徽本地瓷窑的精美瓷器了。

注子注碗:注子注碗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在安徽博物院展厅里就有一件精美的“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 ”。注子为直颈,颈下肩上饰一周覆莲瓣纹,盖顶上蹲一狮。注碗全形为一朵仰开莲花,碗下为高圈足,圈足外装饰尖叶形花蒂。影青釉又称“青白釉”,乍一看似乎是白色的,细看来却在白色中泛出淡淡的青色,显得素雅异常,有一种恬静的美感。

 

“悦文博 读世界”

诚邀您走进安徽博物院,

读大千世界,览万古风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