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微党课|披肝沥胆 赤子之心——吕惠生日记手稿

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3545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77年前,吕惠生怀着慷慨赴死的决心,壮怀激烈地写下了这首遗诗,英勇就义。在安徽博物院“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展厅里,展示了吕惠生烈士遗留的7册日记,让我们翻开这一页页泛黄的日记,一起走进那难忘的岁月!

吕惠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惠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1922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走上革命道路,先后任《无为日报》社长兼主编、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皖中行政公署主任、皖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等职。领导完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水利工程——无为长江大堤黄丝滩江堤(后被命名为“惠生堤”)的建设。1945年9月在芜湖被捕,押解到南京江宁镇,同年11月在江宁陆郎桥附近英勇牺牲。

图片2.png

吕惠生烈士日记手稿(安徽博物院藏)

吕惠生烈士的7册日记,记录时间节点各有不同,时间长的6个月一本,短的甚至3、4个月,就能记下满满一本。根据日记手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吕惠生的早年经历,还原青年吕惠生步入革命潮流的路径。

吕惠生日记中有迷茫。他写到大学毕业初入社会,“毕业之年,入了社会,不知从何下脚。”那个时候,初生牛犊的吕惠生带着年轻人爱国救国的热情,期望用所学之才报效国家,但却处处碰壁。

吕惠生日记中有成长。毕业后在京求职无望回到家乡,他写道:“于忧患中,始渐知社会之黑暗。”1926年冬,吕惠生回到家乡,在无为县中学教书,此后又曾执教于凤阳女中、池州乡村师范等学校,在现实中摸索和寻找理想之光。

吕惠生日记中有觉醒。在认识自身不足后,他写道:“平生只习科学,自是才开始看社会科学书。”吕惠生读的第一本社会科学书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由此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

吕惠生日记中有希望。1942年,在党外已为国为民做了大量工作的吕惠生,携妻儿一家六口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家参加革命后他写道:“我之全家,已委托全部生命于革命,革命进则我全家存;革命败则我全家亡。此已是明显不易之铁的事实,我何他虑?”


吕惠生日记中有人民。吕惠生日记中记录最多的,是他在皖中抗日民主政权中的工作经历与思想认识,涉及皖江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新四军在皖中的活动情况等。

图片3.png

皖中行政公署布告(安徽博物院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吕惠生日记中还记载了吕惠生主持修建的长江“黄丝滩大堤”(后被命为“惠生堤”)的工程计划、施工范围、材料经费等情况。这条大堤的建成,使舒、无、巢、合等地的人民和农田免遭水患,至今仍是安徽省巢湖、无为等县市的防洪屏障。

图片4.png

惠生堤(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惠生日记中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一个都是有生命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吕惠生当年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中国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日记里的一些话语,或平实、或慷慨,皆彰显了吕惠生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