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热点 | 德泽永芳——安徽博物院藏捐赠文物展(四)

发布时间:2022/12/15浏览次数:1708

  社会捐赠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安徽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得到了众多社会人士和公私机构的支持和慷慨捐赠,在珍藏的31万件藏品中,有数以万计的藏品是以捐赠的形式获得的。这些捐赠,使安徽博物院有了更为完整和丰富的收藏序列,构建了以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为主,近现代革命文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藏品为辅的收藏体系。

  为大力弘扬捐赠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化私为公的高尚义举,最大限度地发挥捐赠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我院从历年入藏的个人捐赠中遴选130余件(套)精品加以集中展示,期待捐赠文物和捐赠人的事迹走进大众的视野,为公众所鉴赏、了解,藉此致敬前贤,激励后人。

  一、方望溪先生文稿 清

1959年张秋华捐赠


  张秋华系刘文典夫人。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祖籍安徽怀宁,生于安徽合肥。文史学者,校勘学及研究庄子的专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等职。

  文物简介:清方苞撰并书,不分卷,共收文稿38篇。册页蝴蝶装,板框四周双边,无行界,板心镌“东涧山房”。方苞(1668-1749),号望溪,桐城人。康熙进士,官礼部侍郎。为“桐城派”文学的创始人,论文提倡“文法”,学本程朱,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此稿未经刊行,有多篇文章未收入(全集),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甲申浙东海防图》 清

1956年刘体智捐赠

  文物简介:《甲申浙东海防图》是有关中法战争的重要形象史料,绢本,计有十二幅分图,每幅长106.5.宽 77.5厘米,其形式不同于通常所见的军事防御部署线图.而是用青绿设色的画面描绘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初中法镇海之役,从修筑防御工事到具体交战过程中的十二个场景,每幅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在说明结尾处点明主题并说明其顺序。依次为:设立电杆、分段筑堤、机器打桩,挑石沉船、水陆藏雷、迁置教士、撒灯去标、接仗获胜、再毁法船、放哨击敌、坠炮自伤、夜袭法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