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凌家滩先民的时尚穿搭

发布时间:2023/02/03浏览次数:2592


说起古代先民

脑海中闪现的是不是

披头散发、穿着兽皮

或者树叶蔽体的形象?

其实

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

已经学会打扮自己了

不信,你瞧这件玉人

立姿玉人

高9.8厘米,最宽2厘米,厚0.5厘米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长方脸,蒜头鼻,两耳垂部各饰管钻孔眼。头戴圆冠,冠顶饰三角形尖顶。颈部饰数道竖线纹,可能表示戴的项链。

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胸前,腕臂上各饰五道横线,表示各戴5件玉镯。腰部刻有腰带,腰带饰五条斜纹。可见凌家滩先民已经穿衣戴帽、佩戴首饰了。


凌家滩先民已会搓麻纺布

从凌家滩文化的整体发展程度看,凌家滩人应该已有一定的服饰形制。一定数量陶纺轮的出土可以看出凌家滩人衣服织造主要工具为纺轮,凌家滩遗址虽未发现桑麻植物标本,但从全国各地同时期遗址发现情况来看,凌家滩人衣料可能也多来源于桑麻。

陶纺轮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纺轮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纺轮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进入原始农业社会阶段的凌家滩先民,产生了衣着的需要,出现了原始纺织业。陶纺轮一般是和捻杆配合起来使用,通过快速地捻动捻杆和纺轮,使它们旋转,把桑麻捻成线,缠绕在捻杆上。相较于同期文化遗址,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刻有特殊的八角星纹及“中国结纹”,也从侧面印证了凌家滩先民的宗教信仰。


琳琅满目的佩玉

凌家滩佩饰种类繁多,主要为穿戴在身上的玉璜、玉镯、玉环、系璧、玉玦、耳珰、玉冠饰、玉管、玉珠、玉片,纹饰有弦纹、弧线纹、方格纹、斜格纹、圆圈纹等。凌家滩玉器重形轻纹,造型古朴小巧、纹饰简约大方,蕴含着至真至纯的艺术之美,彰显了凌家滩人的审美意趣。

玉冠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玦

故宫博物院藏

玦是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常有发现,一般认为玉块是耳饰。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人耳朵较大且耳垂上有穿孔,说明当时先民有佩戴耳饰的传统。

水晶耳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白色半透明,表面琢磨光滑。扁圆球形,中间有凹槽,槽上为大半圆球体,槽下为小半圆球体。耳珰的球面体在显微镜下放大120倍观察仍不见磨擦痕,其抛光的净面度很高,可与现代抛光技术相媲美。

玉珩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白色泛黄,形如半璧形璜。一面上左端有磨弧痕。圆顶和两端各两面实心钻一圆孔。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珩器身均有三个孔,应为佩饰。

单虎头玉璜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璜一端平直,另一端上扬为虎形,前肢收于身前呈伏卧状。平直一端的端头处切割整齐,说明是有意为之而非意外断裂。此璜神态逼真,显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老虎动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更展示了凌家滩古人高超的雕刻工艺。端头处凿出小孔和凹槽,类似榫卯结构,推测应有另一半璜与之相连。有观点认为它是军事结盟时所持的信物,用法类似后世的“虎符”,结盟或者调兵的双方各执一半以为信物。

玉镯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系璧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装饰用玉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佩玉不仅是维系权力等级、显示贵族身份的礼器,同时也表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凌家滩墓葬随葬的玉器中以佩饰为大宗,这些佩饰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而是在祭祀、占卜、埋葬等特殊礼仪场合中贵族穿戴的。凌家滩佩玉总数有600余件。


凌家滩先民佩饰

搁到现在是不是也很时髦

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

还展出了更多精美佩饰

欢迎参观

看看你喜欢哪一款


展览信息

展出时间:2022年12月7日-2023年3月6日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五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

协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辽宁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含山博物馆 嘉兴博物馆


往期推荐

为什么说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凌家滩遗址,你了解多少?

年末大展,遇见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