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C位已上新

发布时间:2023/05/28浏览次数:2564


“江淮撷珍”专题展览

C位展区已上新

快来看看这次精彩亮相的

是哪件珍贵文物

金釦玛瑙碗 北宋


1972年出土于来安县相官公社。圆形大敞口,橙黄色,局部有暗红色斑纹,碗壁厚仅0.2厘米,于半透明中显露出玛瑙自然纹理。口沿镶嵌一圈金边,即“金釦”,与宋代碗盘等瓷器边沿留有“芒口”而镶金银的习惯相同,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

玛瑙自古以来就是作玉的重要材料之一,其性脆,韧性差,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此玛瑙碗器形较大,形体规整,器壁打磨光滑,薄而透光,镶釦整齐牢固,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


玛瑙制品历史

玛瑙,由硅酸胶体凝聚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硬度为摩氏6.5-7度,半透明质地,因其色彩丰富、绚丽多姿而被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有素色玛瑙,更常见的是呈层纹状、条带状等多种色彩花纹的种类。玛瑙在我国古代亦称“琼玉”“赤玉”。魏文帝曹丕在《<玛瑙勒赋>序》中云:“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说明至迟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玛瑙”的称谓。

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精美的玛瑙制品,先民们将玛瑙制成简单的饰品或工具。距今55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玛瑙豕(猪)和玛瑙钺,说明玛瑙制品的性质已扩展到礼仪用具范畴。

新石器时代 玛瑙豕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 玛瑙钺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先秦时期,玛瑙多作为串饰与其它玉饰成组使用,素色玛瑙、尤其是红玛瑙备受推崇,被称为“赤玉”。秦汉时期,玛瑙更多被制成耳珰、印章、剑饰、带钩、小兽等器物,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西周 组玉佩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 玉项饰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出土

两汉时期,有纹理的玛瑙大量出现,纹理多样、层次分明、光鲜润泽的玛瑙受到青睐。唐宋时期,玛瑙生活实用器增多,杯、碗等明亮鲜艳的玛瑙用品常在高级宴饮中出现,玛瑙制品更趋于世俗化。

唐 兽首玛瑙杯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兽首玛瑙杯以五彩缠丝玛瑙制成,作角状,前部雕刻兽首,兽两角为杯柄,兽嘴处镶金帽。此造型是西方一种称为“来通”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

南宋 玛瑙洗

安徽休宁县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

明代治玉领域分工更为细致,众多能工巧匠、精英文人参与到玛瑙的制作和艺术创新之中,兴起了文人化赏玩的风尚。清代是玛瑙艺术的集大成者,器形风格变化多样,各类技法无一不精。

清 玛瑙牛

安徽博物院藏


清 玛瑙蜜枣花生莲子摆件

安徽博物院藏


釦器装饰工艺

东汉许慎编著的字典《说文解字·金部》记载:“釦,金饰器口。”指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釦器产生于漆器,镶釦漆器滥觞于西周,发展于战国,繁盛于汉,中兴于宋。釦最初主要镶嵌在器物口部和底部,汉代在器身、盖顶等部位也多处镶釦。汉代釦器分为金、银、铜三种,并且有明确的使用等级限制,规定黄金釦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汉 彩绘龙纹银釦漆奁

安徽博物院藏

汉以后,瓷器工艺飞速发展,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镶釦工艺仍被承袭下来。北宋中期,定窑采用覆烧工艺生产瓷器,将碗盘等器皿反扣叠加在垫圈上一起入窑焙烧。由于器物口部紧贴垫圈,不能挂釉,口沿露出一圈胎骨,称为“芒口”。在芒口处镶釦,兼具实用与美观。宋代官窑、汝窑、建窑等各大窑口都生产镶釦瓷器,玉器、象牙、琉璃等名贵器物上,也有釦器法装饰。官府还设立“棱作”,专门负责给器口镶釦,民间也有专门镶釦的作坊。工艺复杂、装饰考究的釦器成为达官贵人彰显身份的物件。

宋 官窑青釉镶铜方形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纹折腰碗

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江淮撷珍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五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