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吴越长歌——善舟尚武的吴越先民

发布时间:2023/08/02浏览次数:885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下游以太湖为缓冲的水域,北有吴国,南有越国,两国后来居上,先后称霸。地近中原的吴国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称王,在春秋中晚期迅速发展。

吴越善种稻养鱼、织麻织丝、构筑干栏、制作舟楫,以及制造农器、匠器和兵器,尤以青铜兵器甲于天下。随着楚人的东进及楚文化的播散,春秋晚期的吴墓以及战国早、中期的越墓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吴为姬姓之国。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商晚周初,太伯、仲雍(“皆周太王之子”)两兄弟同奔荆蛮,“自号句吴”。一方面“端委,以治周礼”;另一方面又随乡入俗,“文身断发”。吴国的疆域面积与早期宁镇湖熟文化大致相同。及至春秋中晚期,吴国实力大增,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霸主。

越王世系表

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於越”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

虽然古越人的断发文身、凿齿锥鬓、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等民俗学特征引起过中原人的注意,但对于这个生活在偏僻之地的蛮夷族群,文献记载寥若晨星。关于古越人的来源,历史学家有不同看法。考古学家根据陶器风格和丧葬习俗,认为他们是马桥文化的继承者;人类学家的研究则表明,他们与原先生活在太湖流域的良渚人属于同一族群。

相传越王是大禹的后代。据《史记》记载,越国自从夏后帝少康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号称於越始,而后传国20余世,至允常时发展壮大。

《越绝书》载,越王世系为允常—勾践—与夷—子翁—不扬—无疆—之侯—尊—亲。《史记》载,越王世系为允常—勾践—鼫与—不寿—翁—翳—之侯—无疆。


重点文物

青铜人面纹錞(chún)于 春秋

1985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谏壁乡王家山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錞于是古代的一种军乐器。此器正面饰浮雕人面纹和兽形扉棱,分列螺旋纹、变体云纹、鸟纹等。其器形与纹饰既有效仿中原青铜文化的特征,又承袭本地民族特色,如人面纹、螺旋纹为吴国所独有。

青铜鸳鸯尊 西周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此尊呈鸳鸯形。“鸳鸯”长颈低首,头顶有冠,束翅展尾,带蹼的双脚并立,臀部下垂,其有一根螺旋形支柱,恰构成器物三足。此器为典型的具有吴国特色的青铜器。

吴王光剑 春秋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汤池岗村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06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合唐、蔡之兵打败楚军并攻破郢都,名扬于诸侯。剑身近格处铸有“攻敔王光自作用剑,余以至,克肇多攻”两列16字铭文,是吴王光剑中铭文最长的一篇,体现出吴国军队战胜敌人的冲天霸气。

越王州勾剑

战国

上海博物馆藏

此剑铭文铸于剑格的两面,剑格正面铭文为“州勾戉(越)王州勾”,背面铭文为“自乍(作)用僉(剑),自乍(作)用僉(剑)”。“越王州勾”为勾践曾孙、不寿之子。州勾杀父自立为君,在位期间为继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盛之时。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

1989年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张家葑出土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原始瓷是由陶向瓷过渡阶段的产物,是瓷器原始阶段的制品。此器仿青铜鼎形制,形体比实用器要小。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展览地址: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

展览时间:2023.4.20——2023.8.13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 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