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图·语”|我国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08浏览次数:2124

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

正在安徽博物院老馆精彩展出

展览精选明清时期徽派版画代表作

带领观众走进古代版画的世界

了解版画历史和独特制作技艺

近距离感受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关于我国版画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吧


版画,是运用刀、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雕刻后印制出来的图画,是集绘、刻、印于一体的图像艺术。我国古代版画以木刻为主,多用于复制图像,绘、刻、印三者分工,称“复制版画”。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称“创作版画”。现代版画刻印材料更加多样,有木、石、铜、锌、麻胶等,版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也有了很大发展。

起 源

原始社会时期,祖先们就在陶器、玉石、兽骨等多种材质上进行雕刻,早期刻绘或镌刻在岩石上的岩画、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铸造工艺等,都为版画的产生提供了技艺上的深厚积淀。

盛行于汉代的画像石,是祠堂、墓室内的石刻装饰画,在建筑构石上浅刻出人物、动物等图像,从帝王贵族宴享出巡,到平民百姓渔猎耕读,以及日月天象、乐舞杂技、神话传说等,画面内容丰富。这种雕刻手法已经接近于木刻版画。

汉代还流行一种肖形印,在印章上镌刻龙虎、禽鸟、芝草等图案,再将其印在绢、纸上,成为精巧美丽的图形,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版画小品”。


发 展

随着佛教的传入,木刻版画最早被用作宗教传播。出自敦煌的南齐时期写本佛经《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其背面捺印的一佛二菩萨像,是现存最早的佛教捺印版画,也是由肖形印向版画过渡的实证。

  唐代佛教兴盛,刊印经卷一度风行,产生了大量宗教画。唐代雕版印刷术已经非常成熟,版画也随着佛教的兴盛得到发展。现存最古老的版刻插图艺术品,是1944年在四川成都望江楼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现存最早有明确刊刻日期的版画是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

宋元时期,版画应用更为广泛,除宗教书籍外,在杂书中插图之风盛行。版画题材多样,儒家经典、传记故事、画谱图录、医药典籍、科技农经等书籍,都有插图本刊刻问世,还有独幅版画、招贴版画等形式,画家开始介入版画画稿绘制,出现了大量精美作品。


高 峰

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全盛期,几乎无书不图。除南京、建阳、杭州等版刻中心外,苏州、徽州的出版业也异常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徽派)、武林等版刻艺术流派。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异军突起,以其细密、精工的版刻技法,对版画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著名画家参与绘图创作,刻工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套色彩印技术也非常成熟,明末胡正言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将饾版、拱花技术发展到了空前高度,实现了绘、刻、印的完美结合。文人的参与,使版画从实用工艺上升到了审美的境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版画盛世。

清代版画艺术继续发展。清初由萧云从绘稿的徽派版画《太平山水图》43幅,每幅都是精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武英殿刻印了大量规模宏大、镌刻精工的宫廷版画,又称“殿版画”。各地修志之风盛行,方志大量涌现,山水、人物版画颇有成就。《芥子园画传》成为继明末《十竹斋书画谱》之后,又一部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套色水印画谱,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 兴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机器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传统木刻印刷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传统木刻版画的发展几乎停滞。

20世纪30年代,为唤醒民众的觉醒,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借鉴外国版画艺术创作形式,画、刻、印都由同一位艺术家完成,即原创木刻版画。新兴木刻版画自此蓬勃发展,在民族解放事业中起到了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一代代版画家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创作出许多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现代版画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了解了这些知识

感兴趣的朋友们

快来安徽博物院老馆东二楼

欣赏徽派版画精品吧

内景 (3)-2.jpg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图·语——明清徽派版画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8日-2024年3月28日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老馆东二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