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七年来首展,机会难得!来约唐伯虎真迹!

发布时间:2024/02/12浏览次数:1612

喜欢国画的朋友们有眼福了,安徽博物院馆藏一级文物唐伯虎真迹《匡庐图》正在新馆五楼“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特展展出,展至3月10日。

这件国宝上次展出还是7年前“金题玉躞——安徽博物院藏古代书画特展”,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观众在参观唐寅《匡庐图》


一、唐寅与庐山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颖,24岁左右家庭屡遭变故,父母、妻子、幼子等至亲相继离世,饱受创伤,意志消沉,家境衰落。后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发奋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遭科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经此打击,绝意进取,放浪形骸,以卖画营生。正德九年(1514年)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赴南昌谋职,后察觉宁王有反意,遂装疯得以逃脱。晚归故里,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唐寅艺术成就极高,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明 唐寅《桐荫清梦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展品

明 祝允明《“支山词翰”草书卷》(局部)

“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展品

明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匡庐图》的创作背景是庐山,所以欲解此画,先得厘清唐寅与庐山的关系。唐寅传记文献中关于其登临庐山最早的记载,是嘉靖癸未祝允明所撰的《唐子畏墓志并铭》。言其在弘治己未(1499)会试后,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而后诸家多承袭此说。据好友徐祯卿《有怀唐伯虎》诗中“秋红昔共辞,春燕今同见”可推,唐寅此次远游始于弘治辛酉(1501)秋,终于弘治壬戌(1502)春。然此次游程之广、游时之紧、耗资之巨,让祝文中长游范围颇具疑点。鉴于此,江兆申在《关于唐寅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质疑。认为祝允明此处有曲隐之意,有将唐寅生平游踪合并来写之嫌。江兆申依据史料,考证出唐寅游匡庐时间应在正德甲戌(1514)秋应聘宁王途中完成。印证此观点最直接材料是唐寅正德乙亥(1515)写的《致姜龙书》:“别来简阔殊甚,仆自去岁游庐山,欲泝江西上,悉览诸名胜,不意留顿在豫章,三月中旬得回吴中矣,所为兴败而返矣。”

“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展品

明 沈周《秋江闲钓图》(局部)

唐寅登临庐山时,有曾在江西担任瑞州驯导的好友黄云鼎力相助,黄云为其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旅行路线,庐山名胜九叠屏、五老峰、三峡桥等悉数在列。其在《送唐子畏游庐山》一诗中生动描绘了唐寅的心境,“唐子天马不可羁,凤歌夙与李白期。忽来别我泛彭蠡,直指庐山发兴奇。”“唐子胸中久蟠郁,掷鳌掣鲸或教鼍。桑落洲前宜引领,此生不游双鬓皤。”,可见唐寅在登临仰慕已久的庐山时,心境是欣喜而舒畅的。

有部分学者认为唐寅登临庐山是在其归吴途中完成,这并不符合当时唐寅的处境。唐寅是“佯狂而归”,需快速返里,才能确保安全。又据袁袠(1502-1547)《唐伯虎集序》中“过富春渚,想子陵之风”可知,唐寅归程路线应当从赣东出发,取道浙西北而归吴,不经过庐山。


二、匡庐图解析

“日月光华——南京博物院藏明代文物展”展品

明 唐寅《匡庐图》

《匡庐图》轴,明,唐寅,绢本,浅设色,纵148.5厘米,横72.5厘米。此轴采用全景式山水构图,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一带景观。画面主要呈三个层次:前景左侧绘嶙峋怪石,上有数株寒林,迎风而立,右侧绘一桥横跨于危涧之上,桥上有策蹇者、童子各一;中景以淡墨染出云雾,萦绕于峰峦,间有迷树、流涧;远景绘主峰,巍峨峭拔,沉雄浑厚,主峰右下一道飞瀑悬流直下,隐入云间,两侧染出远山,与之呼应。作者自题诗在画面左上:“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署款:“唐寅子畏”,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六如居士”朱文方印。

从《匡庐图》画面氛围和作者自题诗来分析,创作此图时,作者处于败兴之绪,这与其登临庐山时的心境是不合的,而与其归吴后晚年心境却是相契的。作品的整体风格兼取北宗之势、南宗之韵,皴法是其成熟期代表性的细笔线皴。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匡庐图》应是正德乙亥(1515)唐寅归吴后的追忆之作,而非登临庐山时创作,是其晚年悲凉处境的真实写照。

明 唐寅《匡庐图》(局部)

题诗书法主要以赵字为根基,又有颜书的饱满和隶意,结体富于变化,整体错落有致,有跌宕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匡”字的缺笔写法,系承袭赵孟頫而来。因赵孟頫是赵宋皇室后裔,故其为避赵匡胤讳,常以缺笔处理“匡”字,可参见赵孟頫《杜甫秋兴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匡”字写法。此诗前两句主要是写景,描绘三峡桥一带险象环生的景致。“羸骖强策不肯度”一句,作者将“羸”字结体处理的很大,在布局中尤为醒目。结合作者晚年心境分析,此处作者应是以蹇驴自况,反应了他身心俱疲的状态。“强策”与“不肯”构成了强大的情绪张力。骑驴形象在唐寅传世作品中常有见到,如今藏上海博物馆的《骑驴思归图》和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南游图》等。骑驴本是古人的一种交通方式,后来被用于艺术作品里表征不同文化义涵。吴晟将其归纳为苦吟、落拓、任诞和参禅四个方面。这里的“参禅”并不是狭义的指礼佛、修佛行为,而是强调其中的精神拯救意味。传统文人画常用现实中度或渡,用以寓指精神上的度。故“羸骖强策不肯度”,表面上理解是描述画面中蹇驴困度,深层次理解应该是作者以画自喻,身心困顿的唐寅欲求精神自度,却寻不到此中门径。因为精神上难以自度,末句复又着眼于现实世界。现实的世界是“古木惨淡,寒风萧萧”。落于这样凄冷的气氛中,又怜其晚年处境,给观者一份沉郁的悲冷感受。

明 唐寅《匡庐图》(局部)

回顾唐寅的一生,才华横溢却又命途多舛,晚年更是贫困交加,郁郁不得志,五十余岁便凄然离世,远没有影视剧演绎的那般精彩。虽然命途不顺,唐寅却以其超迈的才情,在文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后世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匡庐图》是我国传世名画中少见的基本能保持原貌的精品佳作,除了自然老化,画心没有留下其他钤印。这要归功于历代收藏者对《匡庐图》的精心呵护,也正是缘于此,才得以让我们在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欣赏到这幅真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适值唐寅逝世500周年,真迹的展出是对这位天才画家最好的纪念。最后,再次诚邀欢迎各界朋友来安徽博物院一览唐寅的风采。

  撰稿:李鹏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