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器典藏|“可以煮一头牛”的铸客大鼎

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1849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公元前7世纪,楚国开始经营江淮地区,战国中期现安徽全境已为楚地。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寿春成为战国末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楚国在淮河流域最终落幕,但辉煌的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稀世珍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件重器——“可以煮一头牛”的铸客大鼎。

铸客大鼎

战国,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铸客大鼎是战国后期楚国青铜饪食器,是目前为止出土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鼎。鼎口平沿处刻铭文12字“铸客为集……侣……”;前足根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左腹外壁近底处还有极细的刻文2字。有学者释“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而非本国的工匠。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铸客大鼎大事记

1933年,寿县持续发生水旱灾荒,当地乡绅以救灾为名,在寿县城东南角李三孤堆,开始了大规模盗掘。文物被盗掘后,由于分赃不均,引起纠纷,后经清查收缴,暂存于寿县县政府。

1934年,李三孤堆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运至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由安徽省立图书馆收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保护国宝安全,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这批文物转移到重庆。

1939年,日军轰炸重庆,大鼎同其他楚器一起被运抵四川宜宾,后经陆路和水路,最终辗转抵达四川乐山县安谷乡。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包括楚大鼎在内的很多文物又被运送回南京。

194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将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西迁珍贵文物运往台湾,时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李则纲先生唯恐这批楚器运台,遂于1948年底前往南京筹划抢运回皖,1949年运抵安徽省芜湖市。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会设在合肥。铸客大鼎在内的这批楚器又由芜湖转运到合肥,由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接收。

经过近二十年的颠沛流离,铸客大鼎已经伤痕累累,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请来修复青铜器的专家金润生、金满生及潘成林先生,对大鼎进行了修复。

1958年9月17日,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仔细观看大鼎并风趣地说道: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牛啊。

196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观摩铸客大鼎等文物。

201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观摩铸客大鼎等文物。

2011年9月,铸客大鼎从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老馆)搬运至蜀山馆(新馆)展出。

2014年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的国家公祭鼎,就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