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线上微课堂
  • ​科普晓时光|小小探索家——生命的崛起

    你知道地球诞生于多少亿年前吗?你知道地球上最早诞生的生命是什么吗?今天让我们跟随讲解员皖皖的脚步,来到安徽博物院(老馆)古生物陈列展厅,了解46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探索生命的奥秘吧~策 划:周慧琛 胡玲 方芳视频制作:周慧琛

  • 二十四节气|今日立夏 风光燠

    立夏,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近代 程璋 花卉草虫图(局部)此幅花卉草虫图由海派画家程璋所绘,程璋原籍安徽新安,晚年寓居上海。画面花卉虫草以水墨着色渲染而成,设色明丽高洁,有蝼蝈立于绿叶之上,似在咕咕鸣叫,预示着夏天的到来。整幅作品天趣盎然,色彩鲜丽,用笔潇洒秀逸,极具神韵情趣,尽显秀润之美。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春意悄藏,我们走过了仲春与孟春;夏气初...

  • 红色文物说江淮|铁血青春共奋进:《泣告同胞》书

    在安徽博物院老馆的“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里,有一份泛黄的书信,书信记录了百年前的青年学生为真理和正义而疾呼呐喊的激情澎湃,更彰显了青年学生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壮志豪情,这就是1919年庐州学生团《泣告同胞》书。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青年》发刊词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鼓励新青年...

  • 劳有所获——探索徽州古建筑的奥秘

    说到徽州,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飞檐翘角、兽脊斗拱、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基调。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从古至今无数能工巧匠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使命。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这样评价徽派建筑,他说:“徽派建筑太美了,不仅在全国没有,在全世界也没有。而这般建筑之美,无不源自历代工匠们倾注的匠心与汗水。梁思成曾说:“...

  • 悦文博 读世界|安徽博物院阅读空间第三届阅读季:“何以安博”——读懂安徽博物院(第一期)

    每年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的意义在于“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在安徽博物院,有一处特色打卡地。巨大明亮的落地窗,温暖明媚的春光,一本书,一盏茶,一段悠闲的午后时光。这里就是安徽博物院阅读空间。不仅是在这个读书日,我们想邀请您在每一段努力拼搏的日子里,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走进安徽博物院,落座阅读空间,安安静...

  • 二十四节气|今日谷雨 春光晓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清 冯照 烟雨云山图 安徽博物院藏烟雨云山图由清代安徽画家冯照所绘,画面烟云聚拢,群峰耸立,孤塔楼阁隐现其间。近景坡岸木桥,草木葱郁,微风吹拂杨柳,平静的水面泛起波涛。湖中两舟并行,船夫身披蓑衣撑桨,于烟波之中相对笑谈,洒脱自然,融入湖光山色之中。画面意境深远,水墨渲染,墨色有变化,表现出了白云横岭,湿润清新,烟雨朦胧的山水之景。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谷...

  • 云赏析 |“吾心安处”里的古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出了来自安徽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的古琴,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其中的7件~“飞龙”连珠式古琴宋长121cm,宽21.5cm安徽博物院 藏“飞龙”琴为桐木斫,鹿角霜间八宝灰,朱漆重髹,蛇腹间流水断。龙池、凤沼呈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为朱漆所掩,但痕迹仍清晰可辨。池之两旁刻长铭并跋,刀口显露,为重漆后所刻,其文曰:“...

  • 熏笼|香水vs取暖神器——看古人如何优雅地生活

    《后宫词》唐·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清 无款 斜倚熏笼图横幅横77厘米,纵47.5厘米;绢本,设色画中描绘妙龄女子乌发盘结,头戴抹额,身披蓝色大氅,衣饰华贵典雅。五官端庄,眉清目秀。斜倚熏笼,手持书卷,年轻貌美却满含忧伤。工笔设色,细致严谨,人物衣饰及熏笼的篾丝都清晰可辨。题跋:许承尧题自作《梦江南》词一阙,款署“意有所触不自知,声之悲矣。歙县许芚。...

  • 安徽历史上的著名琴人、琴谱

    相较于浙江、四川、江苏、北京等地古琴历史文化的兴盛和瞩目,安徽的古琴文化似乎显得平淡无奇。实则不然,安徽古琴发展的历史成就光辉灿烂,只是一直未得到重视和宣传。“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特展在策划的过程中,便着意挖掘和梳理安徽古琴音乐的历史脉络,总结探究安徽琴人对古琴艺术传承的贡献及影响。一起来看看安徽历史上的著名琴人、琴谱吧!桓谭《新论·琴道》桓谭,字君山,东汉时期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人...

共有 271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