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查士标《携琴幽居图》

年代:

尺寸:

纵135.8厘米,横25.5厘米。

  设色,纸本,手卷。

  清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年)乙卯,时年59岁。

  释文一:卷外贴签:“查梅壑书画合壁卷真跡,乙未春日石园居士题韱。”下钤:“张印囗藏”(白文正方)。

  释文二:画心:“乙卯冬日,士标画”。

  钤印:左下钤:“钱氏薮青草堂收藏印”(朱文正方)。题下钤:“二瞻”(白文长方)。右下角钤:“境塘鉴赏”(朱文正方)。

  释文三:自题跋尾:“青山楼阁楚江东,身在苍茫晚色中;故国自遥难望见,不开春树雨滨濛。江头斜日草初薰,目断鸥鸿隔黛云;旧日两家相近住,每思家处独思君。乌衣巷口熟来时,杨柳风多颭酒旗;远客金陵游伴少,看花想比去年迟。秋雨初晴,走笔书此,不暇问工拙也,查士标”。 

  钤印:题前引钤:“愦老”(二字朱文竖椭圆)、“查印士标”(四字白文正方)、“二瞻”(二字朱文正方)共三枚。右下角压钤:“海昌钱镜堂藏”(五字朱文竖长方)、“云峰心赏”(四字朱文正方)共二枚。

 

  描述一:图绘开卷山水平远,佳木耸立,太空浩瀚,天水一色。水中洲渚横浮,杂林掩映草庐。屋内高士静气凝神,置身于水光林影之中,仰面坐看云起溪落。对面青山秀美,平台景胜,瀑布流泉,泻玉吐珠。接着是土丘绵叠,沙洲横卧。湖水似练,小桥如虹。有主仆二人相随过桥,入山寻访知音。其中老者曳杖缓行,回首观瀑;少者则携琴紧跟,怡情山水。岸上幽谷万丈,草木峥嵘;壑间野村悄落,拒尘避嚣。全画意境清旷,笔墨疏淡萧散,使人深深感受到了画家孤寂的内心世界。

  赏析一:是卷取平远法构图,画面寂寥空阔,意境沉静疏简。上有硝磴千盘,峰峦百丈而不见顶。中部水光粼粼,置身浩瀚窅渺之际,虚怀若谷。下有坡石高低合沓,槎枒古木,拏空攫地。既得吴镇沉厚雄劲之意,亦取倪瓒澹然天真之韵,同时还融合了董其昌秀润高华的墨法,于粗豪中显出爽朗之致,苍莽中具超旷之境。明亡后,先生的画风渐趋于“萧寒冷逸”,思想也步入了一种“空寂”之态,其将亡国之恨融进了自己的画风笔墨之中,以示一种内心世界的宣泄。在艺术上以古人之迹印真境,以造化之奇印寸心。故其画能率真逸妙。此等表现思想,与朱耷(八大山人)似有很多相近之处。 

  赏析二:查士标此帧行草书诗跋尾,用笔峻快清劲,烂熳俊秀。接上递下,锋颖挺拔。笔断意连,纵横开阖。连笔虽细如丝发,但却圆劲有力、相互映衬。生意内敛,生气外呈,自有一种跌宕潇洒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间。婉约传递出笔走锋扫的呼吸起伏节奏。如风行水上,云出岫中。从容自在,骨清神畅。 出入米、董,而上追颜真卿,行距字间格外疏朗,结字则得米芾、董其昌遗法,于茂密体势之中别具疏旷温润之致。有米书之姿而少其佻,具董书之秀而去其俗。表现出一颗被放逐的心无所羁绊之洒脱,系查士标年60岁时所作精品。



  人物简介:

  查士标:明万历43年乙卯(公元1615年)生,清康熙37年戊寅(公元1698年)卒,享年83岁。字二赡 ,号梅壑 ;别号懒标 、懒老、梅壑道人、白岳逋客、邗上旅人(老)。安徽省休宁县西门人,后寓扬州。明末生员,出生望族,家藏丰富,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迹,故精鉴别。族中叔伯父兄如应光、维寅、维鼎等,对诗文、书画、古物均有研究。二瞻家学渊源、少年才俊,20岁便中秀才,因其文笔学养俱佳,名动一方,故人称“查文学”。平生擅画山水,画初学倪高士,后宗梅华道人、董文敏笔法。早年摹仿董其昌游休宁时出入其家所遗书画,山水于董其昌上溯董巨、二米、元四家,并受程嘉燧、李永昌、汪之瑞、浙江等师友的影响:貌写家山、宗法云林。构景疏散、线条湿懒,墨法于清润飘逸中多一份迷蒙闲雅之韵。能集董之大成、并自出机杼;有熟而求生、老而求嫩的出蓝之誉。笔墨疏简,风神嫩散,气韵荒寒,逸品也。晚年画益超迈,直窥元人之奥跻身“天都十子”行列。清世祖2年乙酉(公元1645年),随着金声、江天一所坚守的绩溪丛山关被清军攻破后,30岁的二赡便挈妇将雏,逃离故乡,去金陵、镇江、杭州、扬州等地谋生。入清后不应举,工研书画。平生善于书画,早年摹仿董其昌游休宁时出入查家所遗书画;并自名“后乙卯生”,以表对董的心仪之情。山水于董其昌上溯董巨、二米、元四家,并受程嘉燧、李永昌、汪之瑞、浙江等师友的影响:貌写家山、宗法云林。构景疏散、线条湿懒,墨法于清润飘逸中多一份迷蒙闲雅之韵。能集董之大成、并自出机杼;有熟而求生、老而求嫩的出蓝之誉。说者谓其晓起最迟,凡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不以为苦,八十余,尚童颜。是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之一。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书出米、董,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较董率真,而流于散漫不经;著有《种书堂遗稿》等书传世。 清世祖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离家前作品未见传世。


发表评论

评 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