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与“北京人”相似的“和县人”
北京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初中历史课本中就有这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而我们安徽的和县人,与北京人很相似,都属于“猿人”,体质特征较为接近,但和县人有若干比北京人进步的性状。“猿人”一词的由来大约在19世纪末,荷兰医生杜布阿(Dubius)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一具头盖骨和一根大腿骨,他研究后认为,这两件标本形态特征既像猿又像人,是从猿到人的中间类型,能够直立行走,于是将其定名为...
-
展览|这些小设计,你看懂了吗
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成为安博暑期热门展览之一何以热门呢红色缝纫线圈背景墙光影隧道老上海花窗场景云裳服装店……展厅里的这些小设计一定是视觉亮点满满的氛围感,一起来看看吧红色缝纫线圈背景墙序厅以1480个红色缝纫线圈矩阵式排布的背景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反映当时大时代背景下,新思潮的冲击以及社会风尚的巨变。以亚克力材质还原上海石库门场景,聚焦到中央的小舞台上,潘玉良的旗袍复制件在聚光灯下别具...
-
展览|珊瑚礁里竟然有这么多“明星”鱼类!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近8000种鱼类生活在珊瑚礁,是珊瑚礁这个“海底城市”最重要的成员。为了能更好地在珊瑚礁里生存,它们各显神通,都拥有独特的“技能”,可以称之为珊瑚礁里的“大明星”。拆房大师——鹦嘴鱼鹦嘴鱼因其上下两块凸出的齿板类似鹦鹉嘴而得名。不同于其他珊瑚礁鱼类,它们仗着自己的“铁齿铜牙”,经常对珊瑚礁进行破坏!搭档捕食——鳃棘鲈(点线鳃棘鲈 图中左下)鳃棘鲈多以珊瑚礁里的小鱼为食,但因体型硕大...
-
展览| 文明新装,旗袍的先行者
“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讲述了旗袍的发展史。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变革,也带来了女性审美意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女性服饰上的改变。“文明新装”始于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两种思潮交替影响的背景之下,是由上海和北京两地的女学生最先倡导的服饰变革,由于学生是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代表,此种装束便被称为“文明学生装”,又称“文明新装”。她们缩短袖子、上...
-
展览|涨知识!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
大家都知道,在美丽的海底世界中,有着许多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珊瑚,它们是海底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于珊瑚的一些小知识,你都了解吗?提问1: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珊瑚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外貌千姿百态,可它到底是什么?动物?植物?还是矿物?其实啊,珊瑚是由一只只小小的珊瑚虫“变身”而来的。珊瑚虫的个头很小,差不多和米粒一般大,但它们喜欢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并分泌由碳酸钙形成的“骨骼”。它们...
-
展览|白墙黛瓦中的一抹亮色
“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第二幕中展出了近代徽州旗袍,其色彩颇为丰富,是不是打破了你对近代徽州地区的固有印象呢?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思潮的带动下,年轻女性开始积极尝试各类鲜艳服饰,烛红、靛青、阴丹士林等进口染料的输入,也客观上丰富了徽州地区旗袍的颜色。对比传统的“服色向淡素”风格,旗袍为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州平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暗红提花缎面长袖旗袍我国是最早发明织物染色和印花技术的国家之一...
-
展览|吴越长歌——善舟尚武的吴越先民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下游以太湖为缓冲的水域,北有吴国,南有越国,两国后来居上,先后称霸。地近中原的吴国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称王,在春秋中晚期迅速发展。吴越善种稻养鱼、织麻织丝、构筑干栏、制作舟楫,以及制造农器、匠器和兵器,尤以青铜兵器甲于天下。随着楚人的东进及楚文化的播散,春秋晚期的吴墓以及战国早、中期的越墓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吴为姬姓之国。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商晚周初,太伯、仲...
-
展览|盘龙商邑——商王朝南下的军事重镇
公元前16世纪,商人南下,其势力进入江汉地区,催生了盘龙城约300年的繁荣与发展,创造出比肩中原文明的青铜文明。盘龙城是当时商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长江流域当时重要的城邑之一。考古资料表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始于盘龙城。受其影响,这一广阔区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青铜时代,盘龙城也因此成为认识和理解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关键。盘龙城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盘龙城遗址遗迹分布图盘龙城城垣形制图小嘴青...
-
展览|“四大名螺”“绝命毒师”,你了解多少?
上期,我们一起了解了我院新展“碧海红花——南海珊瑚礁探秘”中的贝类——自带“两扇门”的双壳纲和“最强大脑”头足纲,错过的朋友点这里☞神奇宝“贝”看这里!,今天就有请“人丁兴旺”的腹足纲出场~腹足纲通称螺类,因足从腹部伸出而得名。作为软体动物第一“家族”,腹足纲包括有75000个生存种及15000个化石种。它们的头部明显,体外有螺旋卷曲的贝壳。其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扭转,致使神经扭成“8”字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