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微课堂
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已经开展咯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亮点还挺多的从上海到安徽,百余件旗袍精品展览展出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65件旗袍精品以及安徽博物院和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的40余件旗袍精品,展现了旗袍之“雅”、时代风“尚”,讲述了旗袍产生和盛行的历史。从上海到安徽,在截然不同的服饰风尚之中,既能感受两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亦能感受旗袍所展露的东方之美。从...
1959—1985年,黄绍京几近半生的岁月是在西北高原度过的。1958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的黄绍京分配至青海艺术学校参加教学工作,时间倏忽而过,这一段青海艺耕的厚重篇章,一翻便是二十七年。1960年3月6日,青海省艺术学校美术班全体师生合影处在社会建设初期的青海条件艰苦,东西部环境、气候差异很大,黄绍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全力投入美术教学之中,积极筹建青海省师范学院艺术系,制定教学方针、结构...
我这样热衷于画矛盾空间,想提供一种理解现实的新角度,一种理解生活的新形式。——黄绍京矛盾空间是黄绍京最为集中的艺术特征,1958年黄绍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接受过扎实的油画功底训练,受王式廓、吴作人等老一辈艺术家影响,在朴素的现实主义主义绘画中已浑然有力、稳健成熟。但在对艺术思想的不断探索、凝聚之下,黄绍京变具象的形象表达为抽象的意识体现,一改往日绘画面貌,逐渐形成以一种以矛盾空间理念为核心的绘画...
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五年制的首届毕业生;他在艰苦的岁月里远赴青海,投身美术教育工作长达二十七年;他不断求新求变,寻找新的艺术视角,探索出“矛盾空间”的艺术理念;他就是艺术旷野上开掘探井的画家——黄绍京。“记·艺——黄绍京的艺术人生”遴选了黄绍京代表性作品 120 余件套,并首次呈现《黄绍京日记》,分“起点·殿堂”“远行·耕耘”“归处·寄兴”“内观·矛盾”和结语五个单元,最大限度地呈...
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自2022年12月7日开展以来41万+观众线下打卡70万+观众线上看展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该展览展至本周日没来得及看展的小伙伴们要抓紧时间咯给大家划个重点这些值得你看27件故宫玉器来皖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27件凌家滩文物“回乡”团聚,包括三角叶形饰、巨型石钺等展品,实现了对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亮相”。三角叶形饰巨型石钺玉璧玉斧凌家滩先民的衣食住行与高科技展览上篇“秘...
在艺术家黄绍京的人生中二十七年青海艺耕是为浓重的一笔1959年,那列开向西北的火车呼啸而行载着艺术家的少年激昂,风华正茂他们一行数人踏歌而去高原辽阔,正是挥洒凌云壮志之处《黄绍京日记》 1959年4月途中,黄绍京在日记中记道:“昨晚畅谈未来,我们这伙人,人力很全,地理也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古都天时地利,社会改革,边疆建设。应该画出反映当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的丰富的变革,有地方色彩、有民族...
猪这一形象,在凌家滩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出现,有声名远播的玉鹰上的猪首,也有玛瑙质地的玉豕,还有目前中国考古历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型最大、最重的玉猪等,由此可见,猪在凌家滩先人心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玉鹰——“鹰—猪—太阳”合体这件玉鹰出土于凌家滩遗址98M29,高3.6厘米,宽6.3厘米,厚0.5厘米,为“鹰—猪—太阳”合体的器物,造型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鹰首, 翼为猪首形, 腹胸有八角星纹...
还记得三孝口的那座人行天桥吗这座承载了合肥市民诸多记忆的天桥于2014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你还记得它的模样吗来老馆看“记·艺——黄绍京的艺术人生”找寻记忆里的天桥吧黄绍京《合肥三孝口》创作于1995年,是黄绍京在合肥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1946年,幼年时的黄绍京随母亲从成都迁往合肥生活后,便与这座城市牵连了一生。1985年,黄绍京从青海回到合肥工作、生活,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五年。在合肥,安...
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近代 黄宾虹 拂风霏雨图轴图中群山叠映,山下春江环绕,亭台伫立。山峦草木阴郁华滋,微风拂过,春雨霏霏,春意盎然,一溪新绿。画面虚实互映,雨歇空山后焕发出勃勃生机。雨水是全年的第二个节气,绵绵细雨伴随着料峭春风纷纷而来。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自然万物萌动,春天已经悄然来到农作物的生长也离...